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016章教學教化教西域(1/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10322更新時間:2023-12-12 20:39:03

    『古聖賢之治於民,民之道也。如大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禦馬,馬之道也。後稷之耕作,地之道也。其莫不有道焉,今西域之道,又於何處?』

    斐潛環視一周,沉聲說道,『便在禮俗二字。』

    禮俗,禮教。

    吃人的禮教。

    這幾乎是所有後世華夏人的一個共識,可是又有多少人會認真去搞明白究竟是怎麽吃的,亦或隻是人雲亦雲,反正有人這麽說了,便是跟著說就是。

    禮教確實是吃人的,可是為什麽能吃那麽多年,不是應該更去探尋思考麽?就像是誰都不喜歡被剝削,都在批判資本家,但是究竟是在真的批判資本家的本質,還是在怨恨自己不是資本家?

    斐潛在西域,要推行教化。

    要教化當然不可能是斐潛一個人跑斷腿,也是要其他的人幫他去達成目標的,而這一批最新抵達了西域的文吏,無疑就是斐潛當下最好的,也是僅有的工具。

    禮教,也是工具,就像是一把刀,可以用來壓製於內的百姓,也同樣可以刀口一轉,變成對外的精神枷鎖。

    周公製禮和作樂,是建立古代華夏人文精神的重要開端,本意是好的。這就像是孔子老子,亦或是佛陀什麽的一樣,最開始的道義教義,都是向上和向善的。後來周公的禮樂,經過了孔子的提倡和荀子的發揮,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係,不僅僅是包括了政治製度,而且也包括了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

    在華夏封建王朝時期,為什麽最終是儒教勝出,擊敗了猖狂一時的佛教,也壓製了有龍虎丹等手段的道教?

    斐潛在和文吏講述西域教化重點的時候,也同樣提出了其中的秘訣之處,就是『因俗製禮』。即盡可能利用西域現有風俗的形式和內在的合理部分,再加整理、提高,注入新的屬於華夏的東西,如此方可使西域之民喜聞樂見,被其所化。

    『故為官一處,當辨五地之物生……』斐潛緩緩的說道,『然五地之物絕非磐石,百年而不化,其地之民亦非銅鐵,經歲而不變。如西域之地,有山林,有丘陵,亦有川澤,有原隰,何有一法可勝萬法,一勞可永逸之道乎!自當因地因時因人因俗而變之,方可以本俗六安萬民。』

    禮教就是如此,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麵麵,在華夏在州、郡、鄉、族、閭等設置教育機構,把儒家的理想和倫理道德化解在各種禮儀之中,如冠禮、婚禮、相見禮、飲酒禮、射禮等等,使人們在喜聞樂見的儀式中,接受禮的熏陶。

    就拿冠禮來說,一些後世隻是覺得好玩,穿了一些漢服然後模仿著做出冠禮的儀式,卻沒有真正觸及冠禮的精髓……

    冠禮就真的隻是戴個帽子?

    古代冠禮,其實代表了『成人』,而成人之後很自然的就有了自己的家。冠禮就意味著獨立分家,或是在某種形式上的獨立經濟權,這才是冠禮背後的實際體現。之前還可以依附在父母之下,但是冠禮之後就必須各自爐灶了,是需要自己開始賺錢養家!

    這和隨便參加個儀式戴個帽子,然後回頭還伸手向父母要錢耍朋友的概念完全不同……

    『華夏之地古有卯祭,今西域之處亦有活祀,皆不為善法。』斐潛緩緩的說道,『禮有雲,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令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當有禮,以別於禽獸。』

    『西域之人,與華夏之人,言行有異,不得溝通,然有一事,無需言語便可明達……』斐潛笑著說道,『可知此為何事?』

    一幹眾人思索起來,而在一旁的薛平似乎是想到了一些什麽,但是並沒有太多的勇氣直接說出來,直至斐潛公布了答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