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十二章 陪葬(1/2)

作者:陽電字數:6614更新時間:2019-01-31 02:35:35

    從生命科學的角度,死亡,是一個生物的新陳代謝終止,無法逆轉的過程。

    但是從語言表達的角度,這往往又是,一個人的意識活動從此消逝,墮入虛無,身體的代謝終止,隻是原因,而不是“死亡”這個詞的本意。

    換句話,意識,本身無所謂生與死,即便精神病院裏的病患,也很難他、或她的意識已經死亡,意識的消逝,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被動的,無奈的,是因為借以棲身的身體走向衰亡,而隨之降臨的陪葬宿命。

    然而身體又為什麽要衰亡呢。

    醫學提供的答案,簡單,直白,方然並不喜歡,即便那是客觀的現實;他更願意思考、探究的是,五十萬億個細胞構成的整體,為什麽會在絕大多數組成單元都仍然活著,仍然在新陳代謝的時候,就仿佛接到了一個解散的口令,繁複的生化過程瞬間崩潰,精妙的身體構造,也一下子就喪失了原本駕輕就熟的功能。

    撇開“組織、器官衰竭”的浮沫,更深一層的原因,是身體機能的損耗,修複無當。

    這方麵的因素,中學時方然就知道,隻能歸因於DNA自身的局限性,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對個體壽命的拷問並不怎樣殘酷,DNA之間的競爭,更多依賴的是繁衍,而不是活得長,那麽,從自然選擇的角度,最終勝出的物種必然無法擁有無限長的生命,而注定隻是遺傳密碼暫時的容器。

    但這就是全部的真相了嗎。

    實驗室裏,坐在電腦前的方然,雙眼看向屏幕上的監控畫麵,那些在培養皿裏一動不動,根本看不出任何生命跡象的肉塊,或者,植物,乃至真菌的組織樣本;褪去物種的外殼,在龐大的培養機器裏,培養皿中的生命展現出高度的同一性,無非都是細胞的成團聚集,以及,多少互相協調的新陳代謝活動。

    這一切的掌控者,深藏在細胞核內的遺傳密碼,按方然的理解,就是“宿主”。

    同樣的細胞,近似同樣的生存條件,培養機器提供的環境與生物體內高度相似,照理,一個個細胞凝聚起來的肉塊,是沒有意識的,根本不可能明白自己置身於何處,但是,就在這樣的前提下,這些肉塊的壽命卻往往會突破物種意義上的極限,某些樣本的存續時間,甚至比蓋亞裏那些生生死死的生物本身更長。

    是因為環境的變化嗎,檢索、對照數據,方然並不認為肉塊能感受到這微的差別。

    同樣的DNA,同樣的細胞和組織,甚至環境條件都近乎相同,壽命卻不一樣,尋常人,哪怕某些生命科學的行內人,也隻會認為這是個體與整體的規模效應,或者,將生物的死亡,借喻為國家的消亡,每一個單獨的人或許還活著,但作為整體的國家卻土崩瓦解:

    這種事,曆史上司空見慣,又有什麽好奇怪呢。

    但方然的想法不同,細胞與生物的壽命差距,讓他嗅到了一絲異樣的氣息。

    蓋亞裏的生物,命不久長,培養皿裏的肉塊則仿佛戰勝了時間,哪怕隻是樣本中的一部分,這還是很詭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