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一七章 自我(2/2)

作者:陽電字數:7418更新時間:2019-01-31 02:35:46

    然後他逐漸弄明白,對AIASG,這係統的開發思路,大致就是像構建下棋的AI那樣,通過大量軟件開發人員的工作數據,來對初始狀態的人工智能進行訓練,進而模擬人類開發者的行為,僅此而已。

    按這樣的開發思路,本質上講,AIASG不過是在模仿一個程序員。

    程序員,在軟件工程領域會有誤解,行內人都知道軟件並非程序員自己就能搞定,而需要不同職責的開發人員相互配合,經過從需求分析、到後期維護的若幹個環節,但在這兒,方然所指代的就是“碼農”,具體來講,他刺探到的訊息顯示,AIASG的訓練樣本,就采集自於獨立開發型程序的程序員。

    作為一名合格的碼農,獨立開發程序,是起碼的能力。

    這種能力,受程序員個人的思考、記憶與工作時段限製,能獨立開發的軟件規模有一定的極限;對接近、甚至超越極限的開發任務,人的記憶和分析能力會過載,效率隨之嚴重下降,任務規模繼續提升,軟件的研發周期就會趨近於無窮大,這是無法逾越的限製。

    由“研發時間=項目規模/研發效率”可知,單獨開發時,提升開發者的效率,就能在規定期限內開發更龐大的軟件。

    AIASG,坐擁遠超人類的記憶和計算能力,在模擬人類程序員的行為時,就有人無法比擬的優勢。

    常規開發流程中,受限於人類個體的能力而必須組建團隊,使用效率低下的人與人溝通、協調的方式來開展工作,而AIASG,則仿佛一個能力超強的程序員單打獨鬥,從而避免軟件工程中令人頭疼的諸多問題,極大提高了開發效率。

    這種效率的提升,目前,已經能抵消AIASG低下的智力水平。

    洞悉這一點後,方然就著手搜尋、調試網絡上唾手可得的人工智能模塊,用AI來幫忙完成些工作:

    搜尋“匿名者”的行蹤,這麽一件他始終沒斷過的事。

    自從幾年前,還在讀中學的他發現了“匿名者”留下的聯係方式,一直到如今的西曆147年,持續不斷的搜尋,讓方然找到了懷疑是“匿名者”建立的網絡聯係節點——某個電子郵箱,卻始終沒尋獲一點蛛絲馬跡,不僅沒弄清此人的真實身份,甚至,就連這家夥在網絡上的最新動向,都一概欠奉。

    從起初的留下聯係方式,到後來的銷聲匿跡,反差太大;

    據此,方然一度認為此人已被追尋永生的“同類”幹掉,倒也算合情合理。

    但不管隱姓埋名,還是已橫屍荒野,“匿名者”的遭遇還是讓他十分關注,畢竟,對遲早將要到來的“同類”間自相殘殺,會怎樣進行,潛藏在網絡與現實中的威脅又將如何呈現,觀察“匿名者”的活動軌跡,就是很好的預警。

    除此之外,對貿然留下訊息、渾不知危險已近在咫尺的“匿名者”,方然也的確很好奇。

    追尋永生的人,對自身安危,居然會這樣的毫不在意……

    他究竟是怎樣想的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