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三?栒? 後果(1/2)

作者:陽電字數:7126更新時間:2019-01-31 02:35:49

    群體演化,是實驗室的常規研究方向之一。

    這方麵的尋常實驗,顧慮成本,經常會用微生物來進行。

    成為研究生後,近一年時間裏都在和實驗係統打交道,對這方麵的實驗流程,隻看數據,方然也能猜到大致的內容,無非是營造特定環境,繁衍菌群,然後引發各種環境變遷來觀察細菌種群的演化特性,待到最後,則是培養皿裏的種族滅絕——其實就是一次大劑量紫外線洗禮、外加三十分鍾環氧乙烷熏蒸。

    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們,即便全滅,方然也不會關心,他一點都不在乎這些東西的生死。

    但由此所得的數據,就是另一回事。

    布朗教授名下的實驗室,在伯克利大學生命科學部,屬於中下遊,原因很淺顯,既然末日避難所的設計能帶來滾滾財源,在大學擔任教授,對羅伯特*布朗來就隻是一種消遣,或者,維持社會地位和標簽的例行公事。

    實驗室的科學研究,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種群演化,屬於早年間已被研究透徹的一個領域,新的發現,每年都還會有,但作為生命科學的分支,對生命科學的前沿研究卻缺乏指導價值,至於“永不下車”,更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所以方然也隻是當一和尚撞一鍾,他原本也不期待從手頭的枯燥工作中獲得任何永生不死的啟示。

    不過,結合最近困擾自己的,蓋亞生物圈的大結局,他卻偶有所得。

    培養皿中的菌群個體,一般來,在實驗剛開始時都是同一個品種,彼此間幾乎毫無差別。

    這種初始態,看上去似乎理所應當,似乎在培養基上隨便接種些細菌,假以時日,就可以得到一大片四麵擴張的同種菌落。

    但要研究種群演化,這往往就是無效的初始態:

    不斷分裂繁衍而形成的菌群,DNA拷貝錯誤太頻繁,個體之間的遺傳密碼多少總會有差異,而這種差異,正是種群演化需要觀察的關鍵特征之一。

    所以在準備實驗時,最起碼的,初始菌落的DNA特征要高度統一。

    以此為基礎,按照常規的幹預策略,改變環境參數就可以觀察到細菌種群的演化。

    演化,不同於民眾的誤解,並非一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而是生命在繁衍過程中DNA拷貝錯誤被外界環境所篩選的過程,從統計的角度觀察,在一定的外界環境條件下,細菌群落的DNA特征分布會逐漸遷移、改變,直到與穩定的外界環境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在基因層麵,這就是種群的演化。

    這種表述,早在金伯利就讀時,方然就在課本、資料上見過很多次。

    定義雖十分簡潔,實驗時,觀察到的種群演化現象則多種多樣,結局也各不相同。

    但不管怎樣調整環境參數,一般而言,經過足夠長的時間,培養皿裏的細菌群落基因型總會趨於穩定;每時每刻,新的DNA組合總會在菌群中新生、或者消亡,但是從總體上看,種群的基因特征仍然是相對穩定的。

    這種統計意義的穩定,表麵上,是對達爾文進化論的一種否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