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六一章 替換(1/2)

作者:陽電字數:6826更新時間:2019-02-15 14:54:57

    基因編輯,在西曆1470年代的生命科學領域,早已從理論走向實踐,成為大多數基因工程實驗室裏司空見慣的一種常規操作。

    但是這種“編輯”,對一具已經成型的軀體而言,卻力有不逮。

    隻有在極少數情況,譬如,針對造血係統的某些疾病,如果判定其是由於基因缺陷而引發,還可以用基因編輯的方式來糾正。

    這方麵的一個實例,是提取患者的造血幹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同時用大劑量照射、化療等方式將患者體內的缺陷細胞完全殺滅,然後進行常規意義上的“自體幹細胞移植”,植入“糾正過”的自體幹細胞,由於來源於患者自身而不會被排斥,基因的微缺陷又已修複,在植入細胞的若幹次增殖、填充後,患者就能恢複健康。

    這種基因層麵的治療,在聯邦,已經在不同領域進行過很多次,效果也相當不錯。

    但觀察所有這一切案例,很顯然,基因編輯無法改變已成型軀體的基因,而隻是將自體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取代軀體中原有的“缺陷”細胞,對某些特殊細胞,這尚且可行,但是要替換構成整個身體的五十萬億細胞,卻根本就不現實。

    要編輯軀體的基因,除非更改自體細胞的基因,然後從無到有、重新生長出一具全新的軀體。

    以人類目前掌握的科技水平,這,就是白日做夢。

    正因如此,將基因測序技術應用於身份識別,可靠性目前來講幾乎是100%。

    自己的基因尚未入庫,這一判斷究竟是否可靠呢,仔細排查過自己過去十餘年的生活經曆,包括多次體檢,除幼年時代的很多次暴露外,方然很有把握的認為,自己的血樣等采集標本並沒有被基因測序過,這是基於邏輯、而非事實作出的判斷。

    全基因測序,目前的最新報價已低於一千馬克,但在自己年幼時的西曆1450~60年代,那時候還是成本高昂的尖端技術。

    那時候的自己,在無數聯邦民眾當中,根本就是一個毫不起眼、沒有任何疑點的尋常存在,不論聯邦政府還是其他組織,都沒可能在自己這樣的普通孩身上花費巨資、隻為了得到一份對自己之外幾乎毫無價值的基因測序結果。

    至於那從之後,尤其是最近的十年以來,憑借黑客技術,方然在體檢前後都會侵入醫療機構的服務器,查看自己的樣本都經曆過那些檢查,並確定其被妥善處理。

    保有自己的基因信息,作為機密,這一概念普通民眾目前還很少具備。

    即便有這種念頭,身處現代社會,一個人也沒可能始終不與任何醫療、健康機構打交道,沒有強大的黑客技術、I能力,與其相信機構口頭承諾的“不會進行必要限度之外的檢測,也不會將樣本數據透露給第三方”,還不如相信自己的價值,的確不大,不值得有心人耗費錢財來竊取信息。

    但在不久後的將來,不管是否自願,基因測序數據的入庫、常態化監測,卻一定會到來。

    就像現在,幾乎沒有人會聲稱,記錄指紋信息是侵犯了他、或者她的隱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