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七八章 差距(2/2)

作者:陽電字數:6944更新時間:2019-02-24 19:12:54

    反觀人類,思維的發展難易度量,指標的原地踏步,卻不言自明。

    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總有一,計算機的某些‘原則性’、‘關鍵性’的指標,也將超越人類,這是相當合理的假設;

    如果這‘原則性’的指標裏,也包含‘智慧’,情況就很微妙了。”

    情況微妙,恩,方然順著這思路走了一下,片刻間,甚至有些突然的恐慌。

    然後他才意識到這隻是假設,別的不談,以他推演的人類文明之未來,根本沒可能讓計算機、人工智能的演進到達那一步,隻不過這種推演,費曼教授一無所知,才會有那種近似於“計算機將毀滅世界、消滅人類”的恐慌,是這樣嗎。

    但是教授接下來的話,卻出乎他的意料,根本就沒提“毀滅”這一茬:

    “如果有一,計算機的各種能力,都超越了人類,那麽,人類文明或許會迎來新的紀元。

    這似乎就是在發感慨,但就我的觀察,以‘人的力量’來推動的人類文明,發展,越來越後繼乏力,這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

    是科學技術的停滯趨勢嗎,方然這樣想到。

    教授的觀點果真類似:

    “現代科學,表麵上的情形,新技術似乎層出不窮、十分繁榮。

    但是我們這些從事理論研究的人,感覺卻很不一樣,會議,學術交流,或者日常的瀏覽,至少在理論物理領域,嶄新的成果,甚至劃時代的理論,最近若幹年來幾乎就沒有出現過。

    究其原因,自己就在這一領域裏,或許沒辦法做到完全的理性,客觀評價;

    但我的確認為,人的能力,對科學研究的限製,必然是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原則性問題。

    不管現代計算機技術怎樣發達,工程數學、分析數學這方麵的成就,如何斐然,根本上講,這也無非是和計算尺、儀器台那樣,是理論研究者的工具;如何利用這工具,或者,僅僅是如何接收這工具的計算成果,對研究者而言,可並不是一個隻要睜眼看、動耳聽,就可以解決的細枝末節。

    方然,在你攻讀的領域,是否也有一些這樣的情況:

    麵對計算機給出的處理結果,除非是高度格式化、歸一化的結論,否則,人要理解起來都極端困難。

    白了,使用計算機,無非隻是代替人去計算,去趟過繁冗的中間過程,它無法替人去思考,沒辦法將自身的強大算力,融合到人的思考過程當中。

    而現代科學的前沿領域,即便極度仰賴計算機的算力,事實上,卻幾乎沒有什麽,是僅憑計算就能解決的。

    正是因為這一點,我才會想,倘若科學的進步,始終要完全依賴人的思考,

    而這思考的執行者:大腦,又無法升級、演進,那麽長遠來看,總有一,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會後繼乏力,甚至後繼無人。”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