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162 踵賢而行(1/3)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9848更新時間:2019-06-30 15:53:57

    “關於我這新識舊識,不知深公可有教我?”

    沈哲子朗聲問道,聽到他這問話,其他人也都紛紛轉望向竺法深,希望這位佛理精湛的高僧法師再議論。  WwWCOM憑他們的造詣,隻覺得這佛偈有種洞察一切,悠然物外的豁達,細思之下頗有所得,已經很難予以辯駁。

    竺法深思路被打斷,神情頗有不虞之色,這佛偈給他觸動尤深,但若到點評,卻已經不知該由何起。

    竺法深怯於開口,沈哲子倒不感意外。時下佛教,本就並未本土化,重要的經文缺失,是先缺憾,不足形成一個完整的傳道經義,《金剛經》《法華經》等重要的經書如今統統沒有譯傳。

    因而時下江東之人對於佛法的理解,往往是從玄學的角度加以探討。玄學在西晉時已經達到一個巔峰,從這個角度去詮釋尚有缺失、粗成的佛法體係,便會造成義有千種、法出多門的現象。單單在江東流行的般若,派係就有六家七宗之多。

    如此紛亂的一個局麵,便定下了佛教本土化以及展的一個基調,佛教是派係區分最為繁複的一個宗教,百家千言,眾紛紜,乃至於互相攻伐。

    換言之,時下如竺法深這一類高僧,對於佛法的理解自己尚且蒙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用玄學理論去詮釋佛家觀點,這種格義手段雖然是一時權宜,但也形成佛教這種外來學本土化的一種風格。

    哪怕到了後世佛教經義已經打磨成熟,這種現象仍然難以完全杜絕,並不能這種手段粗淺,隻能本土文化的頑強。

    六祖慧能這一佛偈,魅力之大並不在於對佛法有什麽高人一等的解讀,之所以能夠普世流傳,大概還在於那種能讓人似有所悟的意蘊。相較之下,神秀和尚那一佛偈則就顯得不夠然,不夠脫俗,心內尚有物,要時時勤拂拭,才能不惹塵埃。

    若從玄學的角度去理解,神秀和尚這佛偈稍顯用力,流於務實。而慧能這一則逼格陡增,玄虛精妙到了極點。用俗語來解讀,神秀和尚這一我知道挺牛逼,而六祖慧能這一,我根本不知道哪裏牛逼。

    時下就連所謂高僧造詣都隻是如此,至於那些佛法愛好者,大概也就等同後世流傳頗廣“青年問禪師”的段子了。

    被眾目睽睽望著,盡管心內尚不知該如何點評,但竺法深也不能長久沉默不語,沉吟了半晌後,才歎息道:“沈郎前識有所覺,後識乃大覺。我已不知該作何定解,聞者各有體悟吧。”

    這麽便不吝於承認這佛偈精妙,已經出了自己能夠指點的範疇。於是圍觀眾人,反應各不相同,但顯然都難以接受這個結果。

    “深公無所言,我卻尚有一點所得。”

    沈哲子微微一笑,並無息事寧人的打算,他環顧眾人一眼,繼而笑語道:“凡仰佛者,一等守於行,二等守於經,三等守於言,等而次之不過執於相。於深公這等,或能恪行奉經,已算上等。至於我,應是等而上之身具佛性,深公之言常人或覺妙趣橫生,於我而言,仍是等而下之之論,不知深公可有異議?”

    竺法深聽到這話,心內苦笑,縱有心反駁,苦於沒有佛言可引用駁斥,隻是稍顯遲疑道:“應是如此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