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391 孫承宗的收弟子信號】(3/5)

作者:軒樟字數:15810更新時間:2019-06-30 16:15:42

    大明閹黨勢力大的時期很多,但哪個時期也不如明末傷經斷骨,因為天啟朝之後,閹黨被崇禎弄幹淨了!沒有閹黨了,東林黨獨大,天下毀壞的更快。

    孫承宗見韋寶讚成自己的觀點,更為高興,覺得韋寶與自己的想法很投契。

    在古代,讀書人是非常注重思想觀點的,尤其是當官的讀書人!

    在孫承宗看來,韋寶已經有秀才功名,並且是豪富之家了!最不濟,最底限,將來也至少是遼西遼東當地的重要官員!

    大明秀才很多,窮人家的秀才連糊口都難,但是有錢人家的秀才,已經算是不小的功名了,功名隻有和金銀捆綁在一起,才更能生輝。

    若是韋寶能再進一步,弄個舉人的功名,單憑韋寶今日捐贈24萬兩紋銀巨款的功勞,再花費點銀兩,直接便可以補一個七品官的缺。而且韋寶現在這麽年輕,就這麽有頭腦,有手段,以孫承宗的慧眼看來,韋寶將來必定大有作為,所以,他很想弄清楚韋寶是否與他的想法一致。

    當然,孫承宗的這些想法,就不是韋寶能琢磨透的了,韋寶還以為孫承宗年紀大了,話多?見誰愛跟誰聊興趣愛好?還是看自己有眼緣?喜歡跟自己聊天?

    反正沒啥文化修養的韋寶,是不會想到孫承宗這是借著談養身修身,在試探自己的政見,他還遠沒有到能與古代大儒談文論道的思想境界。

    “韋公子啊,夫道,寂然無物、無形、無名、無體、無象,遠存於先天之上,近存於一心之內,廣被萬物而無或遺,中應萬事而無不當。故天下萬變萬化,要皆備於吾心,一心不動,肆應鹹宜。孟子曰:“自求即得。”自求者,自求於吾心也。舉心,則性自在其中矣;舉性,則道自在其中矣;舉道,則天地萬物自在其中矣!故言孺家之道統聖脈,一是以存心養性為工夫為頭腦。心性存養之道及其下手方法如何?”孫承宗問道。

    韋寶一怔,你自己愛聊就聊吧,老是問我幹什麽?我都不知道你在說什麽,好嗎?

    但韋寶有個優點,聽不懂別人說什麽的時候,會接一句:“我沒有想這麽深,但我覺得督師大人說的很有道理,句句引人深思,跟我想的一樣!”

    孫承宗讚賞的點了點頭:“要亦靜而已矣。心之體本靜,性體亦然。感於物而動,緣於欲而動,動則失其本,而違於道矣。道不可須臾離,故心不可須臾動。天地萬物,生於靜而長於靜,失於動而亡於動。餘故曰:‘靜罔不吉,動罔不凶。’此古哲之所以謂‘一動不如一靜’也。《大易》所謂‘寂然不動’者,所以存其本心,養其性體也。所謂‘感而遂通’者,在其寂然不動,則湛然無物;湛然無物,則洞然虛明;洞然虛明,則有感即應,應而遂通矣。其所以能應而遂通者,蓋洞然虛明,則靈覺不昧;靈覺不昧,則一神獨耀,則無知而知,無得而得,不能而能,不神而神。故能有感斯應,而應無不通也。茲為世人修聖人之道與成聖人之道之方便起見,特再將曆代聖哲所述聖人修養之聖脈心法,無論其言道、言德、言學、言理,凡可應用於靜坐中,以之為內修工夫煉養者,擇要簡述之,並明其條理體係,用為儒家中人修養內聖工夫之,準繩與典則。並免徒讓道佛二家聖哲專美於前也!故就散見於往古經籍中之聖言聖法,歸納之共為十二條目,以為儒家中人修持“超凡入聖”工夫之心法。且此十二條目,不必一一全修,擇其性之所近者,任修一條或二、三條,均可幾於聖地。亦非謂除所舉條目外,便無修持之法,惟大體說來,此即為內聖修養之最重要綱目。至其靜坐中之訣法,亦當盡量擇要簡為指出,以供學者之所取法焉!其須自契自證,非言語文字之所可得而傳者,亦惟有略之矣。”

    孫承宗說完,看著韋寶,期待韋寶的看法。

    韋寶這回早有了準備,將練習太極拳的時候,常五爺常說的一句話引述了過來:“大道常存文字外,真途不在語言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