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414 不知道算不算大禮包】(3/5)

作者:軒樟字數:16426更新時間:2019-06-30 16:15:50

    賴塔格答應著,對幾名特工一招手,特工們紛紛上前搜尋。

    在領頭的建奴軍官身上搜到一塊木製印信牌。

    後金至清初時期的木製印信牌,為八旗官兵發布上諭、傳遞信息、執行命令的特殊憑證;在清初複雜的宮廷鬥爭中,它們甚至被利用為政治工具。

    順治朝以後,隨著國家各行政機構的建立,帶有年號的木質印信牌被廢棄不用。

    這個時候的建奴,仍然處於學習漢人文化的初級階段,通訊手段非常落後,體製中的流程也很落後。

    但落後也有落後的好處,雖然漏洞很多,但是傳達什麽命令,特別的快捷,特別的迅速,很直接,很簡單的就能落實。

    建奴就像是一個特別龐大的部落,大事小事,努爾哈赤一個人說了算。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過程中,把女真人編為八個旗,旗既是一個行政單位,又是軍事組織。每旗下麵有許多牛錄,一個牛錄三百人,平時耕田打獵,戰時打仗。這樣既推動了生產,又加強了戰鬥力。

    八旗製度的直接來源是“牛錄額真”,本為女真人出獵開圍之際臨時設立的“十人之總領”。

    1584年,出身建州左衛世家的努爾哈赤興起,牛錄額真成為了建州治下的正式官名,且統轄規模擴大至300人。隨著建州勢力的進一步擴大,牛錄的數目也不斷增多。

    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於每個牛錄設牛錄額真1員,5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員;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員,創建黃、紅、藍、白四固山(四旗),是為後來八旗製度的主要基礎。

    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建州已經吞並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漢人也多有歸附。麾下牛錄已有百倍於起兵之初的規模。

    因此,努爾哈赤於該年又增設四旗,將原來的旗幟周圍鑲上其它顏色。黃、白、藍旗鑲紅邊,稱作鑲黃、鑲白、鑲藍旗;紅旗則鑲白邊,稱作鑲紅旗。

    它們與原本的純色的正四旗合稱“八旗”,此後旗色再未有變化。

    當時各旗尚由大汗與各旗主貝勒分別掌控。

    在八旗成立之初,旗的名目上並無民族屬性之分。

    在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後的1629年(明朝崇禎二年,清天聰三年),才開始有蒙古二旗的記載。

    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天命元年到天聰八年,後金的兵製是典型兵民合一的八旗製度。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麵職能。

    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沒有軍餉規定。有典型的部落兵製的特點。

    天聰四年皇太極說:“我國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嚐偏廢。”當時,興京(今遼寧新賓)內城居宗室勳戚,外城居宿衛親兵萬餘。此外遠近十餘萬戶,散處遼河東西,無事耕獵,有事征調,征調時所發行糧也很有限。

    努爾哈赤於1615年完成滿八旗的全部編製。(即正黃、正白、正藍、正紅、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八旗)。

    八年改稱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後金在征服察哈爾蒙古後,對眾多的蒙古壯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編審,正式編為蒙古八旗,旗製與滿洲八旗同。漢軍單獨編為一旗,其製規定:每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

    1615年,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

    八旗的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阿哈即奴隸,多是漢人、朝鮮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於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披甲人又分馬甲(騎兵)和步甲(步兵)。

    八旗的最小單位是牛錄,最初牛錄既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作戰時的一個單位編成,每牛錄300戶,每戶出一個壯丁,父死子繼,兄亡弟代,在全軍出動時才有每牛錄300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