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740 韋寶真沒有這麽厲害】(4/5)

作者:軒樟字數:20312更新時間:2019-10-04 23:58:47

    韋寶嗯了一聲,以他自己的見解繼續分析。

    新經濟因素與舊國本的衝突,是隨著“一條鞭法”的實施與倭寇的蕩平和“海禁”的鬆弛。明東南地區的新經濟因素不斷發展,即所謂“資本主義萌芽”。

    而江南地區工商業的蓬勃發展,與傳統上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的衝突必然存在。

    萬曆年間,明神宗萬曆皇帝為解決國庫不足與宮廷消費不足的問題。派出“礦監稅使”四處斂財,這種禍國殃民的掠奪式征稅,尤其受到了東南發達地區工商業者的強烈抵製。

    江浙工商業者與民眾對其的抵製甚至達到了武力對抗的程度。

    南直蘇州地區於萬曆二十九年爆發的民變即是其一例。

    而明末東林黨崛起,某種程度上支持新經濟的發展。

    其思想主張中也有“工商皆本”,反對大征商稅。

    東林黨人鳳陽知府李三才便極力反對這種行為。

    而後期東林黨要求減少對工商業者征稅,這一方麵保護了工商業的發展,但另一方麵也間接的動了“國本”,國本是立國之本,即農本立國。

    減少了對工商業的征稅,導致稅種單一,就必然減少國庫收入以及對農業征稅的增加。

    後來的“三餉”更是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稅不征於東南則必稅於西北”,黃土高原的民變不僅僅是天災造成的,若國家實力雄厚,政策得當,萬不會引起此般規模龐大之起義。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周期率問題。

    這種新經濟因素出現並繁榮而最終未能突破農本束縛而夭折的現象,在中國的曆史上,出現過至少三次。

    首次是盛唐天寶年間,在傳統經濟的高度發展下,各行各業產生了許多新的經濟因素。

    而唐玄宗未能加以利用,沒能在體製上給予適應的體係化配套建設。而是草草應付,設置相應行業的稅使征稅而已。

    而接下來爆發的“安史之亂”使社會經濟出現倒退,新經濟隨之在戰亂中大幅削弱;新經濟因素與農本可能出現的矛盾在萌芽中被消除。

    安史之亂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一個轉折點。

    第二次出現在北宋年間,宋代的社會經濟發展良好,市民經濟相當發達,各種服務市民階層的行當與新事物不斷出現並發展。

    交子、飛錢、瓦子的出現,活字印刷術的推廣,說書業的興盛,以及相應戶籍體製中出現的“坊郭戶”作為一個單獨戶種的出現。

    城市極大繁榮,海外貿易繁盛,無不體現了新經濟因素的到來。

    而“王安石變法”中出現的“免役法”“均輸法”無不體現了新形勢下的要求。

    而“市易法”則可以說是國家力量利用金融業的雛形。

    這次變法可以說是一次中國可能進入近代的機會。

    但是,畢竟時機條件還是不太成熟,經濟上農業仍為絕對主導。

    法律條文是舊式的,保守派與變法派官員是舊式的,皇帝是舊式的,思想是舊式的,整個社會原有體製與思想和社會經濟條件均大體與舊體製符合,而少數不成熟的“冒頭”思想很快被淹沒,至於變法實踐操作中出現的重重問題,更明顯帶有舊體製的深厚烙印。

    當然,苛求古人超越時代的限製,也是極為不合適的。隻能說這是曆史環境的必然。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以致到靖康之變,落後民族入主中原,使得農本與新經濟的矛盾再次強製性化解。

    因為新經濟在長期戰亂以及之後落後民族的統治中遭到極大削弱,其基石農業也發生暫時性衰退。

    第二次新經濟因素未能突破農本經濟。

    而到了明朝中後期,第三次新經濟因素再次發展到了與農本經濟相衝突的地步,而這次最為發達,因為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終究沒有突破農本經濟體製。

    因為傳統經濟的發展分為兩條線:新經濟因素建立於農本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上,而根據曆史經驗,農本經濟的發達必然導致生產資料的高度集中——土地兼並,而新經濟因素的產生不過是農本經濟發達帶來的副產品。

    而土地大兼並釀成社會動亂,社會動亂的結果摧毀脆弱的新經濟。

    而隨後的清軍入關又一次加劇了這一結果,新經濟再次受到限製。

    韋寶覺得,明朝的滅亡一定程度上是農本經濟的周期性矛盾。

    經濟發展——土地大兼並——社會矛盾激化——動亂——經濟衰退——再發展。

    所造成的結果,這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率有著殊途同歸的結局。

    而不幸的是,明朝成了此規律的又一個適用者,這一鏈條中最後的犧牲品。

    清朝的滅亡有太多的近代原因,其滅亡不完全適用於此規律。

    土地兼並,朱由校能聽懂,但是資本主義是什麽,朱由校就聽不懂了。

    韋寶一句話就解釋了,“人口增長,人均土地越來越少。土地兼並,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既得利益者增多,財政負擔越來越大。陛下,漢唐元,都是這麽滅亡的。就是一個家裏,幹活的人吃不飽,不幹活的不但吃的飽,吃飽了沒事幹,把錢藏匿起來,還欺負幹活的人,家裏幹活的人不答應,肯定要跟不幹活的人打起來,外麵看這家人老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肯定也要趁機來偷東西搶東西,麵對這些狀況,一家之主毫無辦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