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926 曹文詔來援救】(2/4)

作者:軒樟字數:11694更新時間:2020-04-14 04:54:15

    在清朝入關之初,清朝統治者存在對大量歸順者的不信任感,仍然懷疑他們思念明朝,多爾袞就曾質問馮銓等人“到底是念你舊主”,並說“比如封賞如今親王,你們未必謝”。

    而衣冠發式這種高度敏感性的形式,也就被清朝統治者視為區別明朝與清朝的重要製度,因此在清廷重下剃發令的過程中,才會不斷強調“明製”與“本朝製度”。

    這一點是清廷一以貫之的思路,即使是後來順治親政之後也未有改變。

    順治十年的二月,順治皇帝就曾下諭禮部,表示“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製”,並要求以後服飾“務照滿式,不許異同”,由此可見一斑。

    清廷要統治中國,以剃發易服來區別順逆。

    清廷在順治元年的五月二十四日取消剃發令時,就曾提及前次發布剃發令的原因就是“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薙發,以別順逆”,後來重下剃發令時也說“若不畫一,終屬二心”,說明清朝統治者對不剃發易服者始終感到無法信任。

    而清廷對平定地區的臣民與臣服外國的態度也有不同,清廷是想要統治中國的,因此“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自然那些不願剃發易服者,“不幾為異國之人乎”。

    因此,“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

    清廷短暫取消剃發易服,更像是為統一全國而執行的臨時舉措。

    實際上正如清廷於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重下剃發令時所說,“向來薙發之製,不即令畫一,姑聽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製耳”,這也與多爾袞回複山東巡按朱朗鑅時所言相吻合,都透漏出取消剃發令,不過是因為“目下急勦逆賊,兵務方殷”,還沒顧得上衣冠禮樂,姑依明式。

    且清初那些反對剃發易服者的論點,也大多是說“江南正在觀化之初,儻聞此風,人且畏怯而不前,阻人歸順之想,實此言貽之禍耳”,借天下混一來阻止剃發易服的實行。

    而清朝統治者本身也有“恐草野之間特起豪傑,則難為收拾”的憂慮,所以清初取消剃發令更大的可能隻是為統一全國的懷柔舉措。

    清廷一直在鼓勵剃發易服,但大量大臣上疏反對剃發易服,引起猜忌,加速了清廷重下剃發令的行動。

    其實,即使在取消剃發令期間,清廷也一直都在鼓勵歸順官民剃頭,多爾袞在回複趙開心彈劾李若琳時就說到“願剃頭者,方且嘉許之不暇”,後來李若琳被趙開心參求罷時,也被多爾袞駁回,並表示“李若琳首先剃頭,為眾所惡,知道了,當益竭誠盡職,不必求罷”。

    後來趙開心本人剃頭後,多爾袞也賞賜他衣帽,雖然多爾袞本人說“不是為剃頭賞他,但因他敢言”,但鼓勵剃頭的意思明顯。

    所以看上去,清廷原本可能有潛移默化的方式執行剃發易服的意思,考慮到順治十年還在為冠服體式下旨,清廷一開始應該沒有那麽急切的想要推行。

    但李若琳傳出多爾袞有重下剃發令的意思後,引起了大量歸順者的恐慌,紛紛上疏反對,又引起了多爾袞的猜忌,這應該是清廷在得知江南平定幾天後,便立馬下剃發令的直接原因。

    清廷一開始並不急切推行易服的原因,可能有物資短缺的考慮在內。

    清軍入關之後,北方物資緊缺,很多東西措辦困難,而清朝服飾又不見於內地,一時之間肯定難以改易,所以清廷在順治二年七月下令易服時,就說到“從前原欲即令改易,恐物價騰貴,一時措置維艱,故緩至今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