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938 寶軍騎兵大發神威】(4/5)

作者:軒樟字數:15518更新時間:2020-04-24 02:45:45

    美國騎兵的戰鬥動作由劈砍改刺殺,而美軍根據巴頓研究裝備的1913型騎兵劍因此又被稱為巴頓劍。

    不過,八裏橋之戰時,清軍更熱衷於遠程武器。

    開戰當天早晨,蒙古馬隊悄悄逼近法軍先遣隊,到50米處才被發現,給敵以極大震撼。

    但蒙古人卻未發起致命衝鋒,而是玩起了弓箭火槍,終於被大炮、步槍擊退,痛失殲敵良機。

    八裏橋之戰中的清軍,右為蒙古馬隊,裝備有火器、弓箭和馬刀,此戰清軍損失1200餘人。

    另外,騎兵的另一項關鍵裝備是馬匹。

    歐洲雖然不是良種馬的原產地,但通過引進優良品種和科學的人工育種技術,歐洲騎兵的馬匹更適合近代騎兵的戰場需求。

    清軍主要騎乘的蒙古馬,平均體高僅約130厘米左右,尚達不到歐洲近代輕騎兵用馬的標準。

    然而,歐洲騎兵即便有科學訓練,但在單兵上,最多隻能與那些自小刀馬嫻熟的東方騎兵打個平手,甚至更多時候會落下風。

    他們隻有在集團作戰時才會顯示出壓倒優勢。

    紀律中有無窮的戰鬥力。

    1812年9月,拿破侖遠征俄國的一場戰鬥中,因為進攻計劃推遲,導致法軍騎兵暴露在俄軍炮火下長達3個多小時。

    炮彈在騎兵陣線中撕開一條條口子,有些部隊還沒進攻就已損失過半。

    但法軍卻紋絲不動,有憤怒的士官長要求衝鋒或者撤退,遭到軍官的嚴厲嗬斥。

    而清軍在八裏橋之戰中一開始隻損失了約1200多人,相對3萬多的總兵力並不算高,但蒙古騎兵遭此打擊後不是恢複、整隊以重新形成戰鬥力,而是立即做鳥獸散,並拋棄了大部分傷員。

    紀律和士氣上的天壤之別才是歐洲騎兵相對傳統騎兵戰鬥力的真正所在。

    法軍胸甲騎兵衝鋒前向皇帝致敬,中隊長一馬當先一支百戰百勝的傳統騎兵,也有高昂的士氣和較為嚴明的紀律,但建立在近代科學計算基礎上的係統戰術訓練,形成適時強大的控製力,則是傳統騎兵與近代騎兵之間難以逾越的“代溝”。

    後世有人認為近代歐洲騎兵是靠密集的“牆式衝鋒”戰術擊敗了相對鬆散的傳統騎兵。

    這種說法並不準確,騎兵在加速衝鋒到臨近接戰時,會形成局部簇團,很難保持整齊密集隊形。

    歐洲的拿破侖戰爭期間的諸多戰例表明,大部分情況下,相向衝鋒的兩支騎兵必然會有一方因士氣崩潰而撤退,或者幹脆停下發生小規模交火後脫離接觸,亦或雙方打開隊形,容對方通過,以錯馬廝殺。

    真正體現近代騎兵戰術素養的,主要是臨戰隊形的迅速轉換;潰散之後的短時間恢複、整隊,以及高超的步騎炮協同能力等。

    拿破侖戰爭中,潰退的騎兵,往往能快速找到自己的長官和軍旗,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重組並重新投入戰鬥。

    歐洲近代騎兵控製力的根源到底是什麽。

    英法這兩個在殖民戰爭中表現最搶眼的騎兵之間的對比,或許是解開騎兵控製力和戰鬥力的最好鑰匙。

    拿破侖戰爭時期的英國名將威靈頓曾說:“我們的一個騎兵中隊可以抵得過法國的兩個,但四個中隊便不及他們的四個,數量越多越比不上”。

    英國騎兵向來以馬匹精良和個人技藝高超聞名歐洲,但上升到一定規模層級反而不如法軍,源於雙方騎兵控製力的差距。

    當時的法軍騎兵中隊,整個隊列被大量的軍官和士官牢牢控製,分為前排指揮、中隊主體和隊列官行列三個部分。

    中隊主體的四個部分又各有軍官控製前排,兩翼還有各自的士官保證側翼的控製。

    以陣型為籠,以軍官、士官為鎖,有效防止了作戰中士兵的渙散和逃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