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952 韋爵爺為朝廷弄錢的計劃】(3/5)

作者:軒樟字數:19108更新時間:2020-05-06 06:27:11

    伴隨著白銀的大量流入,中國的生絲及紡織品、陶瓷器、漆器等工藝品、礦產品及金屬製品、水產品、農產品等商品也源源不斷地輸送至東南亞各港口。

    以生絲及絲織品為例,明清之際的顧炎武曾記載,海商販運湖絲,太湖流域生絲及絲織品至東南亞,獲利一倍。

    中國海商輸往菲律賓群島的絲貨價值,1600年前後每年在103萬兩左右,1630年達到135萬兩左右。

    而運往菲島的中國絲織品,除了小部分在當地消費外,大部分又通過西班牙人的大帆船運往拉丁美洲銷售,中國絲貨價格隻及西班牙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

    在墨西哥等地,十七世紀三十年代就有一萬四千人專門利用中國生絲進行加工製造;在拉丁美洲很多地方,中國絲綢不僅成為一些市民的服裝衣料,而且還成為教堂的裝飾品。

    明末商品物美價廉,因而多成為東南亞市場和歐美市場的搶手貨。

    與此同時,明末的海外市場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浙、閩、粵、贛等地區的絲織業、棉織業、染織業、製瓷業、鐵器業、製糖業等行業的發展。

    市鎮經濟興起,商品地域特色突出,湖絲、鬆江棉布、景德鎮以及德化瓷器、佛山鐵器等,皆聞名於國內外市場;贛南山區甚至因為食糖大量出口而廣泛種植甘蔗。

    此舉也對中國的農業發展產生了影響。

    明末海商從菲律賓引進的拉丁美洲作物,包括玉米、番薯、馬鈴薯、煙草、花生、辣椒、番茄等,不僅對我國糧食生產和人口增長產生了較大影響,而且還豐富了飲食風味。

    而且隆慶開海也為外來的新思想和新技術的引入帶來了便利。

    所謂“隆慶開海”其實隻是順水推舟的將名存實亡的“海禁”掃入曆史的垃圾堆而已,本質上是順應自由貿易的時代潮流,任何一個正常的朝代都會做。

    所以本質上並不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政治舉措,僅僅隻是回歸正常的罷了。

    塗澤民於隆慶元年申請開海禁,允許海商前往東西二洋貿易的要求,但是並沒有說到朝廷何時批準這一申請的。

    包括後來的萬曆年間福建巡撫許孚遠在《疏通海禁疏》中也隻提到塗澤民於隆慶初年提出開海一事,也沒有說朝廷具體何時批準的這一申請。

    於是隆慶初年,前任撫臣塗澤民,用鑒前轍,為因勢利導之舉,請開市舶,易私販而為公販,議止通東西洋,不得往日本倭國,亦禁不得以硝黃銅鐵違禁之物,夾帶出海,奉旨允行,幾三十載,幸大盜不作而海宇宴如。

    “隆慶開海”的地點,大多數人可能潛意識裏就以為海澄縣的月港就是首選地點,其實並不是,當時考慮的首選地點是詔安縣的梅嶺,但是因為土匪盜賊太多,阻礙道路交通,無可奈何之下才選擇了月港地區。

    從一開始的3000兩白銀,到後來幾乎每年能給大明提供接近三萬兩的稅收,收入十分可觀,至於萬曆四十三年為何從29000多兩降低到了23400多兩,主要是因為萬曆派出稅監高寀入閩橫征暴斂,接受荷蘭人的賄賂密謀出賣澎湖列島,通倭外加拖欠大量商民財產還火燒一批民房鎮壓百姓合理訴求。

    福建全省官民多次投訴,終於引起萬曆重視,於萬曆四十一年撤掉了高寀,並且為了安慰民心,下詔減免了三分之一的關稅,並且後續四十三年又下詔減免。

    萬曆四十一年,上采諸臣議,撤案璫還,詔減關稅三分之一,漳稅應減萬一千七百。當事悉罷五關雜稅,獨以洋商羅大海之重利。即不減猶可支持,僅三千六百八十八兩,然不可謂非聖世洪洞之恩也。

    萬曆四十三年,恩詔量減各處稅銀。漳州府議東西二洋稅額二萬七千八十七兩六錢三分三厘,今應減銀三千六百八十七兩六錢三分三厘,尚應征銀二萬三千四百兩。

    隆慶開海影響的方麵具體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方麵,第一是對福建本地商民的影響;第二是對來華貿易的洋人的影響;第三是對大明政府的影響。

    從第一點來看,福建本地商民在開海中是受益極大的一方,眾所周知福建多鹽堿地,很難依靠種植糧食致富,土地貧瘠決定了這方土地不會太過富有,但是開海之後對外貿易利潤能達到十倍之多,於是福建本土百姓紛紛出海,哪怕是船引限製,也抵擋不住私人出海的野心。

    大家前赴後繼衝向致富的大海,不懼波濤生死,發家致富者不在少數,月港甚至因此被譽為“小蘇杭”。

    於是,饒心計者,視波濤為阡陌,倚帆牆為秣穭。蓋富家以財,貧人以軀,輸中華之產,馳異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故民樂輕生,鼓枻相續,亦既習慣,謂生涯無逾此耳。方其風回帆轉,寶賄填舟,家家賽神,鍾鼓響答。東北巨賈,競鶩爭馳。以舶主上中之產,轉盼逢辰容致巨萬。若微遭傾覆,破產隨之,亦循環之數也,成弘之際,稱“小蘇杭”者非月港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