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034 韋總裁沒有想到建奴如此不堪一擊】(2/5)

作者:軒樟字數:22054更新時間:2020-05-22 03:52:39

    雖然當年滑膛槍命中率的確很低,但哪怕是10%的命中率,第一排的人也有十分之一的概率會送命,這可比彩票中獎概率高太多了,並且隨著距離的接近,“中獎”概率也不斷提升,能夠像機器一樣保持節奏緩緩壓向敵軍的隊伍,那種壓迫感是非常驚人的。

    這種高度組織化的軍隊個人勇武可能並不十分突出,但是卻能將戰鬥力合為一體,麵對強敵時第一排的士兵傷亡會非常大,不過卻能在還擊中一舉把敵軍擊潰,從而一舉獲勝。

    在1759年的亞伯拉罕平原會戰中,英法軍隊交鋒,英軍頂著法軍的子彈,一直列隊走到法軍陣前18米才開火。

    第一次射擊就撂倒法軍600多人,瞬間就將法國人的軍心摧垮。

    而第二個關鍵點在於,步兵都裝備有刺刀,在近距離摧垮敵人的陣型後,步兵發動刺刀衝鋒,摧枯拉朽一樣把敵人擊潰。

    真正解決戰鬥的其實是刺刀。

    所以整齊的陣型就非常重要,因為雙方交戰距離都非常近,假如一方的隊列出現散亂,另外一方來個集體衝鋒這仗就算有結果了。

    當年清軍麵對英軍部隊,在火器上還能打一打,但是英軍一旦刺刀衝鋒,清軍就立刻崩潰了。

    主要是士兵在訓練度上差得太遠,導致士氣低落,一旦軍心不穩,這仗就沒法打了。

    因為當年的滑膛槍發射速度非常慢,一分鍾大概隻有兩三發,過程也相當繁瑣,在激烈的作戰中,人的動作和思維都不如平時利落,所以還會出現啞火後繼續往槍裏裝彈的情況。

    作為對比,弓箭射擊的速度就要快很多,一名英國長弓手能在一分鍾內精確射出12支箭。

    弓箭手有沒有可能戰勝同等數量的線列步兵。

    這個問題假如放在曆史中去看,弓箭手顯然沒有任何的勝算,這是因為線列步兵作戰時還會有騎兵和炮兵互相支援。

    弓箭手密集的方陣是炮兵最好的靶子,在大炮轟擊下弓箭手根本無法射出密集的箭雨,而騎兵剿殺散亂逃命的弓箭手基本就是虐菜。

    如果拿走炮兵和騎兵,弓箭手和線列步兵單挑,那就很有意思了。

    還是以英國長弓手為例,他們的長弓最大射程可以超過300米,當然這麽遠的距離基本是沒有什麽準頭的。而優秀的弓手能在近200米的距離射中靶子。

    在這個距離,鎖子甲都無法抵禦長弓的射擊,在100米距離內,長弓的威力簡直摧枯拉朽。

    假如一支1200人的線列步兵,排成三隊,朝1200名英國長弓手組成的箭陣行進,其行進速度為每秒鍾1.5米,線列步兵的開火距離為50米,那麽從250米到50米的距離,需要花費133秒。

    英國長弓手如果按照每分鍾12箭的標準,可以射出26箭,總計31200箭,就算弓箭命中率隻有3%,線列步兵也基本全滅。

    排成密集陣形萬箭齊發也是很可怕的。

    這是因為弓箭手在遠射時可以采取拋射,所以1200人即使排列成較為密集陣型仍然可以同時射擊,而隨著線列步兵行進速度越來越近,弓箭手的命中率會急劇上升,所以走到50米距離的時候,基本屬於人形靶了。

    線列步兵能否行進到某個距離就開始衝鋒。

    步兵的衝鋒速度比起騎兵來慢得不是一星半點,在100米距離發動衝鋒,起碼需要20秒時間。

    在這段時間裏,弓箭手可以射擊4輪,也就是4800支箭,如果采用邊射邊後退的風箏戰術,還可以大大延長交戰時間。

    對於線列步兵來說長距離衝鋒會消耗大量體力,對接下來的肉搏非常不利。

    所以在這種特定的條件下,線列步兵真的是拿英國長弓手沒什麽好的辦法。

    既然長弓手這麽厲害,為什麽英國人在火藥武器出現後迅速就將其淘汰了。

    因為優秀的長弓手訓練起來比拿滑膛槍的步兵困難太多了,好的長弓手需要長時間地磨練技藝,英國當年傾全國之力,才培養出來一小撮長弓手,當時英王規定,全國所有男子,從12歲到65歲,隻要是身體健全都要在每周日集中進行長弓訓練。

    長弓手因為長期拉弓射箭,脊柱都產生了變形。

    而滑膛槍手的培訓十天半個月就可以了,反正當時的槍也打不準。

    剩下的就是軍官的皮鞭和棍棒教育,讓士兵害怕受罰勝過害怕死亡。

    兩相權衡,有頭腦的人都會做出正確地選擇。

    中國為何沒大規模出現西方那種排隊槍斃式的火槍陣。

    中國為何在火槍出現後的幾百年裏,沒大規模出現西方那種排隊槍斃式的火槍陣。

    為什麽中國的弓在軍隊裏一直被使用到十九世紀。

    中國並沒有自主的發展出那樣的戰術,隻有與之型似神非的排槍戰術和各種陣型。

    這些戰術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西方近代戰術的特點,但是還稱不上是真正的近代戰法。

    它們都沒有體現,或者說沒有完全體現近代線式戰術的核心理念。

    這也是清代後期軍隊的一個特點--,既有新式作戰方式的成分,又擺不脫舊軍製的形態。

    受製於清後期整個軍事體係的落後和士兵訓練水平的普遍低下,這類戰術在清軍中也並沒有完全發揮出其應有的威力。

    清軍確實大規模使用這類戰術,而且應該相當早,不會晚於18世紀。

    但是很遺憾,這類戰術和歐洲近代的任何一種戰術體係都毫不搭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