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章 看不見的投入(1/3)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12328更新時間:2019-05-21 08:23:36

    “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學生,數學平均分不及格,我很失望……”

    偶爾還參與教學活動的老張難得祭出了大招,和非法穿越前的群體油條綜合症學生不同,貞觀朝的學生還是相當的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所以,他們都羞愧地低下了腦袋,有的甚至還偷偷地抽噎。這讓老張猝不及防,他本來就是想逗悶子來著。

    果然還是不能胡來啊。

    把講義重新梳理了一遍,結束了這堂課。

    說到底,哪怕武漢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降低了求學門檻,終究教育是一個長期投入而且投入極大的事業。

    以武漢的中學、中專為例,同樣的教學標準,當年京西大講堂的學生也有做“私教”的。按照私塾給束修的標準,大多數的學生家庭,根本無法承擔這樣高昂的學費。

    武漢是抽調了大量的資金去貼補“教育”的,且不說教材的優化就是個長期工程,優質教材的典型,按照老張當年的經驗,以微積分為例,高盧雞的微積分大學教材,就是要強那麽一點點,學習效率並非是大幅度提高,而是讓微積分的學習門檻更親民。

    但同樣的,想要滾去高盧雞那裏學微積分,這個成本大概是老張大一學高等數學(上)的十倍二十倍五十倍一百倍不等……

    正如眼下武漢中學、中專想要留住教員,首先要拿出來的還不是錢,當然錢肯定是最基本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官帽子,唐朝的“讀書人”,隻認官帽子,當然了,唐朝之前和唐朝之後,也都是隻認官帽子。

    為了留住教員,武漢地區首先要保證教員是具備“升遷通道”的,這個升遷的渠道,可以是明麵的,比如官方的正式招募序列,比如科舉、察舉、薦舉,都可以。也可以是暗地裏的,比如丁蟹在長江口諸縣能夠混成“官”而不是“吏”,這是江漢觀察使個人的人脈關係。

    拿到張德的一張“介紹信”,江淮、江南、嶺南、河北、山東、關內、漠北、西域、遼東……基本都能沾著點,且都能說得上話。而張德自出道以來,有口皆碑的一件事情就是承諾算數。

    但每年要增加多少官位,才能給這些教員指望呢?很顯然是無底洞,所以老張不得不折騰,典型就是揚子縣,這是一個生造出來的城市,但它的誕生,一係列的官位,不算吏員缺額,就是幾十個上百個。

    固然是有給老李撐腰的意思,但未嚐不是一種顯露實力的姿態,這個姿態給武漢官商體係的人看一下,就可以了。

    但不難看出,僅僅是在教員投入上,張德僅僅隻算表麵的成本,就不是隨便哪個阿貓阿狗能夠參與進來的。饒是吳王李恪僅僅是對顯微鏡感興趣,他想要弄個“光學研究所”出來,按照眼下的進度,沒個二三十年,依然還是在打磨鏡頭上瞎折騰。

    至於教學設施的投入,同樣是相當驚人的,不說校舍如何堂皇,僅僅是平整土地一項,這種大工程,基本就是比照皇家宮殿來進行。唐朝之前的各地方“名校”,為何都是傳承百年數百年,乃至還出現過“稷下學宮”這種特殊存在?

    因為僅僅是搞幾個古代版“逸夫樓”,就得有大量的“逸夫”來投錢招募民夫,或者就是捐給官府,讓官府發動民夫。

    發動民夫是阿貓阿狗能夠做的事情嗎?這也是為什麽貞觀朝在張德之前,舉凡民辦高校,無一例外,皆出自五姓七望。

    其餘一流世家為何比不上五姓七望?隻是單純的比人才,就是一流高手和超一流高手的差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