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十三章 另辟蹊徑(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8642更新時間:2019-05-21 08:24:25

    針對文藝類人才的定向培養,張德還是專門開了個會,府內直屬官僚基本上都參加了會議,規模很大,各部門還有自己的分會場。

    一個基本的共識是普遍建立的,那就是“吹拉彈唱”不僅能爽,還能創造就業、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地方社會氣氛……

    數據反饋就靠統計,有的工坊沒有“吹拉彈唱”甚至連說書匠都沒有,有的工坊則是各種俚曲小調,後者就是要生產熱情比前者高。

    反應在同一個行業的同一個分支的同一個產品產量來看,後者的產量要比前者高五到十個點。

    雖然並不知道這裏麵到底有什麽原因,且沒有排除其它變量,但因為符合人性需求和社會邏輯,武漢本地的官僚們,還是達成了這個共識。文藝作品對生產活動有促進作用,盡管不明白原理是什麽,但它“客觀”存在。

    當然毫無疑問的,這個“客觀”是主觀判斷,僅僅是基於人性需求。

    “優伶貧賤,這是市井之間都有的念想。當街賣酒,甩開腮幫子願意吆喝的人,還是少數嘛。隔壁佛門說是甚麽眾生平等,當然有的人肯定要更平等。優伶之流,不管市井還是朝堂,就是個娛人娛己的用場。這是不必遮遮掩掩的。”

    第二產業的興盛,自然而然會帶動第三產業,其中就包括了文化文藝作品。老張開會的時候,並沒有拔高優伶的社會地位。這不是他一個人的主觀意願可以做到的,就算現在李董提前搞個“梨園”出來,也沒什麽卵用,過個一千年,還是賤人。

    想要定向培養,隻能是結合實際,另辟蹊徑。

    “朝廷不可能鼓勵良家子操持賤業,便是行商,也沒見哪個名門望族堂而皇之出來買賣的。士農工商,四民末等尚且不好過,何況倡優?”

    看著底下黑壓壓的一片人頭,張德繼續說道,“那麽,我們武漢既然發現了這其中的好處,要不要鼓勵百姓人家把自己的子女貢獻出來,去學‘吹拉彈唱’呢?”

    眾人都是認真地聽著,聽到這裏,都是抬起頭來,看著張德。

    調門定在哪裏,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老張要是打算在府內這樣推行,也不是說不行,肯定會有成果。

    但他沒打算這樣幹。

    “那我個人的意見,武漢也不鼓勵,但也不禁絕。府內既然籌備了‘雲韶局’,也不能‘禍害鄉裏’,將來要是事不可為,那些個投身這行當的武漢鄉黨,就要恨死我們。”

    府內一眾官僚,都是連連點頭。從實際出發,就是這麽個人性。誰也不能保證武漢就會一如既往下去,萬一那天武漢係官商盡數死絕,這些投身“藝術創作”的,又有哪個能幸免?

    再一個,倘若張德不能扭轉針對“優伶”的普遍價值認識,最終也不過是“老大嫁作商人婦”,悲劇是毫無疑問的。

    “使君,今明兩年,此間行當操持業務人員,缺口甚大。‘雲韶局’用人,從何處遴選?朝廷教坊那點人,是遠遠不夠的。”

    有人直指問題的核心,說到底還是人員問題。

    “問得好。”

    張德點點頭,“大部分問題,都是人的問題。‘優伶’業務,也是用人問題。既然武漢人不好用不能用,朝廷教坊不夠用,那就隻能另尋出路。本地人不用,就用外地人。可是,外地的‘優伶’,就不是貧賤之輩了?想來是不能。”

    一眾官僚若有所思,不少人已經琢磨到了張德的打算。

    “用不了的,那就不用了。我們就找用得上的嘛。當街賣酒的胡姬恁多,可見胡人是不介意的,那我們就多買一些胡姬來用。年齡大的就不要了,專門買一些年紀小的。好在武漢在西域也是有門路的,想買多少就買多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