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六章 追求數量(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6540更新時間:2019-05-21 08:28:28

    十幾年的積累,武漢地區的大部分丘陵都被初步改造,壘砌的梯田數量,從最開始的萬把畝,擴張到現在的一百二十多萬畝。先進組織配合先進工具的威力,可想而知。

    換做舊時代的地方州縣操作,最少是一年發動三次民夫,每次都要兩萬役以上,然後手提肩抗五十年以上,才會達成現在的效果。

    而且,這還隻是理想狀態,因為一般情況下,似沔州、鄂州這種地界,一年發動六萬人次的力役,早就引起民變,鬧不好就打下州城去了。

    武漢是為數不多非農人口遠遠超過農業人口的帝國“大都會”,工人天然地組織度要高,更何況,這還是受過特別加強的工人,在這個時代而言,絕對是“先進”的不能再“先進”。

    這十幾年,增加的不僅僅是梯田,江夏、漢陽等地興修水利,增加的水田數量直接翻了十幾倍。“圍圩造田”和“沿江大堤”工程,更是保證了稻田的穩步高產,伴隨著“雲夢澤”的消失,曆年優質田畝的增加,最少也是三萬畝起。

    緊著點花,玩配給製的話,武漢糧食自給自足自產自銷也是不成問題的。但實際上“江夏米”如今也算是一種招牌,是可以入貢的檔次,品質上能夠勝過它的,也隻有“鄱陽米”“太湖米”還有“朝鮮米”。

    而“朝鮮米”因為種種原因,產量低不說,價格還相當的昂貴。所有上檔次的優質大米,隻有“江夏米”是絕對能夠保證高產且穩定出口的。

    這也使得揚子江兩岸,自從貞觀十八年之後,每十條在揚子江上航行的稻米糧船,就有四條運輸的是“江夏米”。

    出口最遠的地方,能直抵南海周邊地區,因為“廣州米”“交州米”產量高但是口感不佳,“廣交會”上南海地方豪強的重要大宗物資之一,就是“江夏米”。等於說就是嶺南地區消費市場中的“高端商品”。

    “廣州米”“交州米”同樣銷往北方中原乃至遼東,但大部分情況,都是補貼給“新附軍”中低層軍官的“俸祿”。固然達官貴人覺得口感不佳,但對“新附軍”來說,他們以前在高句麗或者其它什麽區域強權混飯的時候,稻米是絕對沒可能吃到的。

    能夠保證每天都能吃到麥飯,就已經非常不容易。

    貞觀朝這種大江南北糧食高頻貿易無比繁忙的狀況,是曆朝曆代都沒有過的事情。隻衝這一點,貞觀朝短期內想要看到某個地區大麵積的災荒出現饑民流民,那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到皇帝“巡狩遼東”的時候,各地“常平倉”的重要工作,已經從實物調撥為主,改變成了政策調控為主。隻要大唐朝廷的威權還在,這種調控的效率,短期內還是能夠保證的。

    隻要能保證糧食供給,那麽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延伸出超越“果腹”的需求。以“鼓勵生產”這個政策為例,工商巨頭為了保證婦女能夠順利生產,給保證給予崗位保留,雖說沒有發展出帶薪休假,但在這個時代來說,簡直是“飛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