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七章 小行會(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8720更新時間:2019-05-21 08:28:29

    “使君,茶。”

    “放下吧。”

    “是。”

    衙門裏有類似“生活秘書”的崗位,別看就是端茶遞水打掃衛生,卻也是個“機密”人物。而且還是有編製的,屬於“流外官”,盡管也就是個流外八等,可因為能夠親近府內官吏,這種人物隨便聽個消息,家裏賺個千兒八百貫不成問題。

    比如說武漢馬上就要開建新式醫館,吳王府牽頭,朝廷太醫署配合,加上同仁醫學堂支持,地方“國手”參與,這個項目涉及的業務海了去了。隻要“生活秘書”靈醒點,隨便找個馬甲,專門做藥材生意或是接個新式醫館某些子項的單子,當時就發。

    新式醫館一直在進步,不管是管理上還是技術上,分科越來越細,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學者,往往都具備“定量”的思維。兩百萬人口必然對醫療衛生有其現實需求,也就反過來迫使醫療衛生技術和條件去提升。

    不過毫無疑問,這同樣是自上而下,非是自下而上發生的。

    “這個新成立的行會,是個甚麽意思?”

    掃了一份文件,跟農林水產有關,老張喊了一聲,就有幕僚進來跟著解釋。

    “前幾年養魚收效不大,無意中發現養‘田雞’倒是收成不錯,除了田雞,還有黃鱔、鰻鱺,尤其是鰻鱺,江邊捕撈幼苗效果不錯。雖說死的多,一畝也能出個七八百斤。”

    “養殖的事情,還是要放一放。這是真正的靠天吃飯,正所謂‘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當然了,‘田雞’鰻鱺都不帶毛,可也到底是畜生,這些個物事,隻有等技術成熟了,我們再去給他們扶持,眼下的要緊的,還是先管住口糧。”

    大唐現在市場品種極多,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各種行會。專業行會的出現,並非隻是為了自己市場內部搞小團體,朝廷推動“票稅”,在物價上也要略微調控。貞觀一二三年各大巨頭哄抬糧價的事情曆曆在目,李皇帝當時被瘋狂打臉,怎麽可能不記仇?

    眼下當初搞事的地方巨頭摁死了兩三家,保不齊長孫皇後現在還要幹幾家玩玩,沒有哪個行會會跳出來說老子這行當的價錢老子說了算……找死也沒有這麽衝動的。

    朝廷除了要從行會了解市場行情之外,也鼓勵行會加強技術,至於能不能在進奏院成文立法,那都是看運氣如何。

    大部分行當普遍都搞了一些行業技術標準出來,似造船業還推動了地方法律法規,比如說“八年造”不得出現在“海外”“域外”的造船廠。朝廷是給這個地方法規背書的,弘文閣沒有駁回進奏院的建議。

    畢竟,中央王朝不介意“殖民地”各種瘋狂,但很介意“殖民地”瘋狂地壯大。

    和那些技術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當不同,養殖業經過一二十年的發展,真正有所總結的,隻有大型牲口。牛馬豬樣此類養殖是混出頭的,家禽養殖也是看天吃飯,固然有土黴素加成,但效果並不明顯,該死的時候,也是成千上萬的死。

    皇帝“巡狩遼東”的時候,滄州出現過規模極其龐大的雞瘟。病雞死雞的確有被焚燒的,但更多的,都是製作成了鹹雞,然後喂到朝鮮道地方土著的嘴裏……

    高句麗、百濟、新羅時代的朝鮮道土著,又有幾個人吃過好東西?這玩意兒,當時就成了大皇帝陛下的一個“功績”。

    對李世民感恩戴德的土著,沒有一百萬,五十萬總歸有的。

    有鑒於此,江漢觀察使府是有清晰認知的,養殖業短期內沒有太大的意思,隻能是農業副產品的補充。

    隻是本地既然有人願意跳出來組建行會,自然也是有點門道斤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