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十六章 拘留所(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9534更新時間:2019-05-21 08:29:35

    漢陽城城西有個“拘留所”,可以容納五千人,原本是個屠宰場,後來因為屠宰場搬遷,就改成了“拘留所”。

    主要職能從漢陽縣剝離,盡管縣令還是能夠管,但現在管的有限,主要是大理寺卿前來坐鎮,刑名律令怎麽也輪不到區區一個“芝麻官”來伸手。

    前大理寺卿那也是大理寺卿啊。

    武漢地區的州縣主官,主要工作職能越來越專注行政效率,其餘緝捕盜匪、立法判刑等等工作,逐步轉移到了更加“專業”的人手中。

    而全套流程的變化,地方上有反彈的聲音也基本不大。主要是多方撐腰,除了州刺史、縣令或者督府長史之流會不滿,其餘上至中央下至黎庶,都是支持的。

    中央之所以支持,那是準備地方倒逼中央,琢磨著有朝一日等到李董嗝屁,好拿“武漢故事”當證據,分走某些權威的權力,底氣也要大一些。

    給武漢吹法螺的一係列人物,大多都是大理寺、刑部、禦史大夫出身,大小清流都有,也不缺乏酷吏,總之,現實有需要,長期有願景,更何況武漢還有張德這條江東土狗在那裏恣意妄為。

    “拘留所”原先的編製,是縣衙的“班房”,一幹白役、衙役、書辦原先是“賤人”,主要收入全靠縣令打賞還有壓榨“嫌犯”家屬。

    但“拘留所”成立之後,它依然受漢陽縣衙領導,但品級上不低,前大理寺卿專門在武漢諸州縣搞了試點,地方版本的“大理寺”就誕生了。這些衙門一把手的品級,就是貨真價實的“七品官”。

    這個衙門,叫做“掌刑院”,設有院正,品級隻比縣令低半級,但也是七品。

    又因為各縣縣尉現如今跟“警察衛”互相交叉,“掌刑院”之下增補“警察局”,由各縣縣令兼領局令,由“掌刑院”和縣衙雙重領導。

    “拘留所”,就是從屬於“警察局”,設有“拘留大使”。

    相對複雜的編製,讓旁地州縣會覺得武漢“冗官”應該相當嚴重,實際上卻不是這麽一回事,武漢踩在兩百萬人口這條線上的時候,官僚團隊是不得不擴充的。如果按照舊有體製,漢陽縣縣令在任上活不過三個月。

    鐵定過勞死猝死,業務量之大,比長安令洛陽令還要多得多。

    實際上這也是武漢地區拆分編製時候,州縣主官基本隻有怨念卻沒有怨言的緣故。被分離一部分權力,自然是會有怨念。可要說讓州縣主官繼續一把抓,他們大概是萬萬不願意的。

    就算養一票幕僚來分理事務,除非是幾百年風流的世家子弟,否則根本養不起如此龐大的官僚團隊。

    而且是各個行業必須都能擺平問題的技術官僚團隊。

    最簡單的,兩百萬人口,每天發生的治安事件,就足夠他們喝一壺了。而地方法律法規的建設,不是靠看了兩本《貞觀律》就有用的,得有前大理寺卿這樣專業的法律工作者,才能把律令法規建設的井井有條。

    朝廷默許武漢這麽幹的原因,自然也有其本身的壓力。

    隨著全國人口突破三千萬,未來十年可能還要增加六百萬,還有大量四夷人口的基數,光靠傳統的體製,已經不能輕鬆料理諸多事務,必須要有改變。

    而全國革新最快的地方,毫無疑問是武漢。

    固然武漢會給人添堵,但既然某條土狗不願意“問鼎之輕重”,那就閉著眼睛看它浪就是了。

    於是乎,武漢多數新成立的衙門,大多數都有前來旁觀的中央“新秀”,幾乎各個部門都有前來“行走”的“實習生”。好些家夥跟腳深厚,還在國子監吹牛逼呢,家族就運作了他們前來武漢“觀摩”,回去之後拿個缺額不成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