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九章 溫文爾雅(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9770更新時間:2019-05-21 08:30:11

    和洛陽長安的繁忙熱鬧不同,在長孫無忌眼中,蘇州雖不如兩京富貴,但城池內外的百姓,日子卻要比兩京好過的多。

    沒有定死的規製,沿街的鋪滿鮮有占道,半牆開了個窗,用棍子支起來,這就是個叫賣的口子。櫃台上碼放好叫賣的貨物,順著牆板從窗沿依次降低,就是其它的東西,一眼看去,就是滿滿當當。

    即便是個貨物並不算豐富的店鋪,興許還隻是個獨門獨院的小檔口,可還是讓人覺得這個店家定然是貨物充沛。

    吳縣長洲的街麵多是青石板,屋舍則是磚木結構,江南濕氣極重,就必須讓房屋通透,這就使得城中的房子,往往四麵都能做鋪麵檔口。於是這種前店後住的人家,在蘇州幾乎是隨處可見。

    “主公,可是要去看看絲綢街?”

    “不必,本地到處都是叫賣絲綢的,何必專門看這個。”

    “那主公有甚意願?”

    “本地幾個市場,都先轉一轉。”

    因為陸德明的緣故,蘇州的市場雖然也有嚴格意義上的“東西兩市”,但更多自然而然形成的民間市場,才是創收的主力。

    尤其是蘇州城遠沒有長安洛陽那般廣大,每一塊城市土地都是精打細算,加上水網發達,這就使得本地的民間市場,往往和碼頭運河息息相關。

    從吳縣出發前往常熟,有相當成熟的水路網,而且使用了千幾百年,原本主要是運送糧食。

    但是隨著蘇州市舶大使的位格越來越高,整個地區的水路網上的大宗商品,就逐漸從單一的糧食運輸,轉變成了糧食、飼料、紡織品、燃料、香料、調味料、糖、鹽、奴隸……

    整個蘇州諸縣諸寨及港口衙門,僅僅是外來織女保有量,就已經突破了五萬人。

    這是一個什麽樣的概念呢,大概就是唐朝花了十幾年時間幹挺突厥之後的斬獲。

    五萬個適齡生育的女子,其價值比幾十萬雜兵重要得多。隻可惜蘇州諸縣成年男子根本看不上外來織女,尤其是倭女,矮小醜陋,更是讓人硬不起來,下不去屌……

    自鬆江整飭完畢,解決了海水倒灌、雨季內澇等等自然災害問題之後,鬆江入海口,很快就發展了相當成熟的奴隸走私貿易的集散市場。

    整個唐朝南北方的奴隸貿易航線的交匯點,就是鬆江口。

    東海都督府有些撈偏門的官吏,偶爾也會跟船走,到鬆江口有個黑話,如果沒風險,表示可以安全靠港上岸,那麽就說“上海”;反之如果恰逢官府創收搞業績敲竹杠,那麽就不能上岸,得另尋北上海州或者南下泉州,黑話就說“下海”。

    奴隸貿易終究是不能擺放在桌麵上來談的,朝野內外即便知道,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往往某個地方開港,明明最大的生意就是人口貿易,但在官方口徑中,往往會用“東海特產”或者“朝鮮特產”來替換。

    鬆江口同樣如此,隨著民間自發形成的貿易市場誕生,官方接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管是從長遠秩序或者收益來看,交給民間有活力社會團體,都是朝野無法接受的。

    於是在貞觀二十三年,鬆江口增補一鎮,名“上海”,歸昆山縣和華亭縣雙重管理。鬆江江北為昆山縣管轄,江南則是由華亭下管理。

    新設碼頭一應官吏,由蘇州市舶大使領導。

    這些蘇州人事變動,長孫無忌雖說沒有經手,但卻全程盯著,能讓朝廷專門再增設一鎮,收益自然是相當的可觀。

    “主公,這裏就是織女市場。”

    “噢?”

    馬車內,長孫無忌有些詫異,和京城的牙行不同,蘇州這裏的“織女市場”著實讓他有些訝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