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十章 戰栗(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8040更新時間:2019-05-21 08:31:26

    從技術角度上來說,貞觀朝發展到現在,進行全球遠洋探險的條件基本成熟。但動力相當的薄弱,尤其是唐朝距離貴金屬易開采的高產地區,是相對遙遠的。不管是體型碩大的犎牛,還是說玉米、番薯之類的農作物,意義都不大,回報率低到令人發指。

    和精耕細作以及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比起來,所謂的美洲“高產作物”,就是聊勝於無的垃圾。

    都是作為抵抗災害的抗風險糧食,與其遠洋追求番薯、土豆,本土所產的芋頭同樣能夠達到要求。

    然而賈思勰的理論終究鮮有小農真正去施行,還是那句話,屁股決定腦袋。在真正遭遇災害之前,普通小農是不可能真的去浪費本就不多的耕地,去防備還未發生的災年。

    再者,政府部門的地方官僚也好,還是說地方的“鄉賢”也罷,因為糧食稅賦的客觀存在,同樣也不可能讓農民去種什麽抵禦災年的作物。

    芋頭作為雜糧,即便按照百分之五十的稅賦來計算,到手也無太大意義。勸課農桑的考績,可從來不是說讓農民種雜糧。

    再者,相較這些塊莖糧食,穀物類主糧的耐儲存能力強到爆棚。哪怕是在劍南這種常年潮濕的地方,通過特殊的倉庫架設,照樣可以讓稻米存放三年依舊可以食用。

    張德為沔州長史的時候,針對獠寨的特殊地理環境,就設計過一種底部懸空的圓柱體尖頂穀倉,獠寨能夠把糧食存下來,乃至最後“化獠為漢”繳納糧稅,也是得益於這種新型倉儲手段。

    所以現實條件上來講,唐朝地方勢力即便願意冒險,其距離也不會太遠。因為遠方的世界太過貧瘠,若非政治上軍事上有特殊意義,西域和河中都沒有開拓的意願。

    但凡一個“開疆拓土”的帝王,從來不是為了“開疆拓土”而“開疆拓土”。首先是要達成某種政治或者軍事上的目的,隨後才會通過文化宣傳,來包裝這種行為,總結起來,就變成了四個字:開疆拓土。

    其賦予的意義都是在四個字背後,倘若哪個王朝或者哪個帝王,隻是以“開疆拓土”本身來洋洋自得,那必定是個弱雞王朝,又或者是個虛弱病態的帝王。

    在這個時代,要讓家犬們化身野狗,方法不算太多,大抵上隻有一個,家犬被主人用鞭子抽著趕出家門,流浪在外的家犬,為了求存求活,自然而然地變成了野狗。

    上至帝王,下至小農,大抵上都是如此。

    張德把武漢的家犬們往外趕,蘇州杭州的地方世家們也把家犬們往外趕,洛陽、長安、太原、漠北……林林總總的地方權貴,其形式大同小異,隻不過各自包裝的美妙之言,有些小小的差別罷了。

    漠北那些部落貴族或是大商人的子弟,一多半都要以“義從”的形式成為“聖人可汗”陛下的走狗,前往西域,前往河中,然後打生打死。

    獲得軍功,少不了家族的榮耀;倘若戰死了,家裏還能白撿一筆撫恤。至於當真有多麽濃鬱的親情……這年頭,富庶如蘇杭尚且要在分家過日子上打出狗腦子,那環境惡劣到極點的漠北,血脈親情隻怕不會比一隻羊腿更重要。

    於是乎,當張德真的祭出“環東海競速賽”之後,本就擔心“大推恩令”落自己腦袋上的東南豪族,可以說是順水推舟就讓“小兒子”“庶子”“假子”們趕緊下海。當然本身的確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順水推舟的時候,親情的含金量有多少,一眼可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