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十九章 見縫插針(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9032更新時間:2019-05-21 08:34:38

    在貞觀二十五年的夏季,中書令老大人長孫無忌悠哉悠哉做著“江東王”美夢的時候,清河崔氏徐州房的大家長,徐王府長史崔弘道,卻也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曾幾何時,他想都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居然會帶著全家老小跟人討價還價,而這些個買賣,卻又他娘的半點沒有在中國,盡數在“扶桑地”,那個當年漂洋過海死八成的鬼地方。

    “他們一幫玩數學的,怎麽就跟軍頭搞在了一起?”

    “‘王學’是欽定的算學本經,五都學子,多是要拿王孝通的正本來學習算學。這聲望較之孔總理興許是差了太多,可對北地軍頭來說,卻是夠用。遼州地方借用的,是王孝通的名聲,而‘王學’子弟,不過是借用石城的產出,遼州的人力來發財。”

    “換作以往,便是司馬相如賺了一個卓文君。”

    “正是這個道理了。”

    別看遼州在國朝序列中比較年輕,早先還是漢胡雜居,更是滅亡高句麗的主戰場。但因為戰爭的緣故,誕生了大量的中下級軍官以及各種因功封賞的士兵。這些士兵在戰爭結束之後,雖然長期作為治安管理的從業人員,但同時也是最小的土地擁有者單位。

    一個遼州的唐軍府兵,往往比傳統的河北道州縣小農要富裕得多。

    首先他們最少有一匹馬,其次牛羊數量可觀,因為能夠獲得督府、兵部獎賞,一定是有所斬獲,這個斬獲,行軍總管府就算要抽水,抽得也沒有朝廷狠,士兵可以留下很大的一部分。

    然後這些府兵授田不是“中國”的三百畝,而是翻一番,六百畝起。土地並不肥沃,但綿延廣大,東征駐紮原地,改籍遼州的府兵數量在兩個府左右,五千人上下。總授田三百萬畝,配套山地和荒原,總土地麵積大概有五百多萬畝。

    基本山,這就是清空契丹、扶餘等蠻夷之後的唐朝基本盤,而每一個府兵往往身後有十張嘴要養活。除了妻妾子女之外,還有奴婢、雇工。

    憑借遼州的土地產出,根本不足以養活這麽多人,那麽要麽繼續打仗授田,要麽開源節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除了打仗,老家種地的經驗在遼州就是個屁,府兵們也就不得不琢磨著開源節流。

    而石城鋼鐵廠的“數學家”們,恰好也在發愁,結束高句麗戰爭之後,這產量該怎麽解決,總不能全塞到遼陽去蓋個大城市吧?

    唐朝雖然鹽鐵控製遠沒有漢朝那麽嚴苛,但管製就是管製,隻是留有餘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石城鋼鐵廠要謀求的,就是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朝鮮道行軍總管府,就是一條極為豐沛的路子。

    除了常規兵部采購以及朝鮮道行軍總管府的補給之外,朝廷當年鎮壓“巨野餘孽”,是允許民間組成“忠君愛國民兵連”的。

    而這些民間“武裝力量”,大多談不上什麽訓練,朝廷也不允許他們成建製地訓練,所以武器裝備能將就一下即可。

    但是這是一個口子,民間組織在“中國”可以不搞事,畢竟要忠君愛國之餘遵守法律法規。可在“番邦”,那就不用受這個製約。

    於是乎,在山東、江南世族豪門組團刷東海副本的同時,民間“武裝力量”大量輸入“扶桑地”。

    既有豪門需要護衛的因素,也有底層“混口飯吃”的實際需要。

    多方因素攪合在一起,就有了奇葩的產物,石城鋼鐵廠生產武器裝備,但沒有在國內武裝“忠君愛國民兵連”,因為是在國外武裝的。

    既符合朝廷的規定,又創造了業績。反過來,為了做大業績,石城鋼鐵廠的那些“讀書人”,就需要更加專業更多數量的“忠君愛國民兵連”,這就是石城鋼鐵廠那些個“王學”子弟和遼州中下級軍官、士兵攪合在一起的緣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