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章 能吏標準(1/3)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11440更新時間:2019-05-21 08:35:26

    “總裏程估算是多少?”

    “到南陽?”

    “南陽。”

    “一百五十裏。”

    “那就是……三十萬貫?”

    “對。”

    “這個是參照滄州道路標準?”

    “是。”

    “汝州人工應該能更便宜?”

    “可以往下壓,壓一半以上沒問題。”

    郟城縣的“招商引資”座談會相當熱鬧,武漢官商集團討論的時候,有些話說的極為直白,讓直隸近畿的官僚一時有些難以適應。

    基本上就是在算賬,太過明白太過清楚,很難讓那些沒有經曆過武漢風格的官吏融入進去。

    整個研討過程,拉投資的一方都很被動。知己知彼者基本沒有,知彼者已經很少了,讓武漢官商集團萬萬沒想到的是,似唐州、許州、豫州等地的官吏,連知己都沒有做到。

    豫州刺史道王李元慶的幕僚,連治下人口分布都沒有一個概念,純粹還是“代天子牧民”的心態在做事。

    具體到某些數據,居然還是從華潤號那裏拿來的,簡直滑稽。

    這個事情李元慶作為豫州一把手,不可能不知道,張滄到了豫州之後,因為帶來了一些變化,李元慶是有意識在改變的。

    隻是沒曾想兒子走了老媽來,老媽走了老爸來,李元慶根本沒機會去做試點。不過大體上直隸近畿的州縣都是如此,模仿武漢一些規製,但徒有其表,本質沒有任何變化。

    “一百五十裏,可以修板軌。造價也差不多。”

    “不一樣,鄧州、汝州物料不似滄州、兩京,僅僅是采買、儲備物料,靡費就要高一倍以上。修板軌三十萬貫肯定不夠,超支多少還要看工程的實際進度。”

    “朝廷應該會支持吧,兵部肯定不會坐視不理,畢竟這裏可是‘三鴉路’。”

    所謂“三鴉路”,就是進出中原和南陽盆地的一條顯露,分三段,春秋時就是非常著名的軍事要道。南北朝時,這裏就是“兵出奇謀之所”,北魏之後,就一直稱呼“三鴉路”,也叫“三鵶路”。

    雖說都貞觀二十五年了,在南陽這地界扯什麽“兵家必爭之地”有點假,但調門喊得高,聽到的人就多。

    反正也不是喊給金主聽的,兵部的惡狗給他們一點“狗糧”,跳得比誰都歡。

    一百五十裏路,預算三十萬貫,就算一個銅板的便宜他們都撿不到。至少在這地界刷了存在感,路橋上設幾個卡口,這總歸跟兵部有關,地方府兵也是兵啊,警察衛又沒有推廣全國,這時候不趕趟子插眼,等到警察衛提升位格的時候,再想要阻攔,就絕對來不及。

    “向城縣西北山穀可以采石,地勢自西向東逐漸走低,可以借用淯水水力,放排入水的話,運送石料就不成問題。”

    “向城民力不濟吧。”

    “沒有的事情!”

    正在討論,向城來的縣丞一聽這不是埋汰人嘛,我們向城縣好歹也是產糧大戶,怎麽就民力不濟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