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十一章 破壁(1/3)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11250更新時間:2019-05-25 17:18:58

    貞觀二十五年年底設置的竺都護府,其實遠沒有安北都護府層級來得高,重視度也遠不如。

    程處弼接手的狀況,有點類似漢朝平穩期的西域都護府,地方上邦國林立,都護府的主要工作,就是仲裁和監護,其餘治理施政,基本就是隨緣。地方邦國隻要不鬧事,就算是業務圓滿萬事大吉。

    自“竺地”原本形式上統一的王朝解體之後,大量的軍閥、土王、土公、部落,都各自為政。整個“竺地”能夠充當貨幣職能的東西,除了貴金屬之外,就是從中國進口的絹布、瓷器。

    瓷器這一項很特殊,是一種定製瓷器。比如一個裝水的瓶子,它可能就充當五隻羊或者十隻羊的價值;一隻大尺寸的盤子,可能就充當一隻羊或者十隻雞……一切都交給了市場去調解,幾百個“國家”密布恒河兩岸,大瘟疫狀態下,博弈效率非常高。

    除此之外,“廣交會”帶來的先進紡織技術,使得“東竺故地”,也就是原先的高達國,成為了“竺地”為數不多已經實現規模產業地區。

    並非是香料、調味料這種高價值商品,而是黃麻。

    麻紡業相當發達,整個恒河流域,除了絲綢之外,黃麻布就是次一等的流通貨幣。

    因為地理氣候的緣故,“竺地”服裝相對簡陋,並沒有發展出類似中國那樣高度發達的服裝體係。所以布匹這個“匹”,是用不上的。

    所有交易的黃麻布,都是“卷”。

    分大中不同等級的“卷”,大卷可能值一貫,中卷可能值五百文,卷大概在一百文上下。

    但即便是黃麻布,也不是底層可以隨隨便便就能夠消耗的。

    所以為了保證底層的經濟活躍度,“竺地”進口了大量的開元通寶,其總量固然是比不上東海,但也有兩三個中國雄州的規模。

    利潤相當可觀。

    圍繞錢幣這個事情,帝國高層一直在推動的,就是效仿始皇帝,針對幣製進行立法改革。

    而竺都護府,除了軍事職能之外,還撈到了一個成文立法的權力。權力不大,還受多方監察,主要也是為了“竺地”的地方法律法規建設。

    不過如此一來,整個竺都護府,就等於是“分封”出來的地方強權。

    隻不過以往是周子分封百國,而這一回,是中央政府“分封”了一個低配版本的竺“周子”出來。

    有了這個“周子”,再進一步去經營“分封”更低配版本的“列國”,至於這個“列國”之中,有多少皇唐朝的權貴,這不是中央政府要關心的事情。

    歸根究底,隻要程處弼能夠從“竺地”把錢收上來,怎麽搞都可以。

    以“竺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根本威脅不到中國的核心農耕區。

    整個竺都護府的編製,其職能絕非僅僅是“監護”,超出軍事層麵上賦予的權力,是朝野之間的共識。

    李皇帝下定決心,願意給貞觀朝“冠軍侯”這麽一個“超級”權力的重要因素,就是弘文閣在收集到大量反饋之後,得出一個結論,至少“竺地”每年可以貢獻朝廷最少兩百萬貫的純利。

    當然這個“純利”會以什麽樣的形式,進入到中國腹地,就是具體到實務操作上。可能是稅收,也可能是入貢,甚至還有可能是投獻甚至是捐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