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十六章 永曆六年的夏(中)(1/2)

作者:張維卿字數:6222更新時間:2019-06-30 12:30:55

    和桑基魚塘一樣,稻田養魚在中國古代也不是什麽新鮮事。田間的蟲害、雜草和脫落的米粒皆可成為魚食,魚糞則直接給稻田施肥,魚的遊動則可以促進肥料分解。相比單純種植水稻,同時養魚的稻田產量起碼是要高出一成的,而養出來的魚也會有一種特殊的稻香。

    如果桑基魚塘是三種農業生產互相裨益的話,那麽稻田養魚就是種植水稻和養魚互相實現優化。而人要做的無非就是和養魚一樣,隻是將水稻田同時擔負起了魚塘的作用。

    “此法甚佳!”

    聽到此處,陳凱亦是不由得為先人的智慧拊掌而讚,旋即轉而向王江問道:“有什麽需要注意的嗎?”

    “確實有些需要注意的,下官以為若是普及,可以先做試點,再行推廣,以免遭致民怨。”

    這是好事,但好事也要講究方式方法。陳凱當然明白這個道理,當即與王江詳細了解起了稻田養魚的一些注意事項,並且表示由王江專門寫就一份條陳上來。

    從杭州回返的路上,陳凱與王江在這方麵的交流不多,主要還是在於其人本為魯監國的官員,他貿貿然的將其從杭州城裏救出來,不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也沒必要急於一時。今日一談,倒顯得此人並非是什麽農業專家,但是對於農業的很多東西卻有著比較詳細的了解和領悟。至於其他方麵的才能,還有待發掘,但是一句賺了卻還是在心中暗暗稱道的。

    暢談了好半,到了飯點兒,陳凱幹脆拉著王江一起用飯。吃著飯,陳凱猛的想起一事,幹脆直接向王江問道:“長叔,你以為此物若是鼓勵種植,如何?”

    陳凱所指的,乃是一塊紅薯。王江看了看紅薯,未多思索,便對陳凱回道:“此物,畝產不遜水稻。想當年徐文定公也曾上疏朝廷,請以政令的方式在全國推廣,以緩解北地的糧荒,但是未能成行……”

    徐文定公是王江對徐光啟的敬稱,源於徐光啟的諡號文定。由於曾櫻去世前曾拿他與孫承宗、徐光啟二人對比,陳凱倒是對這個諡號並不陌生,但是徐光啟曾經幹過這麽“穿越者”的事情,卻還是把他嚇了一跳。

    個中厲害關係,王江一個生員而已,對此也不甚了了。陳凱未有多問,尋思著日後找些在崇禎朝的朝堂上做過官的人物再行掃聽,便把當年為何沒有實現的疑問放在了一邊,轉而向王江谘詢起了推廣種植紅薯的利弊。

    “這事情,下官還需要時間調查清楚才能給陳道台答複。”

    浙江那邊,紅薯種植不多,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浙江並非福建和廣東這樣先期引進的省份,也不是像上海那般有徐光啟帶頭推廣。王江並非農業專家,所以還需要時間,這一點,陳凱表示了認同。

    “公事上,你稱我為陳道台,我也用官稱稱呼長叔。這私下裏,便無需如此,你稱呼我竟成或是近南,我稱呼你長叔,就很好。”

    借著糾正稱呼對王江進行了拉攏,王江也沒有如何扭捏,便應了下來。一頓飯很快就吃過了,陳凱很是開心。吃過飯,王江便循著陳凱的思路去研究紅薯去了,而陳凱在批複著文件的同時,很快便有一個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人巴巴的跑來求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