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零八章 崩塌(完)(1/3)

作者:張維卿字數:7874更新時間:2023-03-12 03:18:10

    曆史上,永曆天子棄國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原本,明廷從昆明移蹕,因為過於倉促,未能將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各地駐防和就食的明軍組織起來。可以說,除了李定國和白文選率部護駕,馮雙禮帶著一部分蜀王府的人馬去了建昌為行在打前站,其他各部空有偌大的控製區、空有不菲的兵力,但仍舊是一盤散沙般的散落在川南、雲南、貴州等地。闌

    這些軍隊具體有多少,後世已經不得而知了,隻知道在永曆棄國的消息傳開後,陸陸續續便有超過三萬明軍向清廷投降——除了蜀藩、秦藩以及不屬於西營係的將領外,也不乏如懷仁侯吳子聖、岐山侯王會、鹹寧侯祁三昇、楊武伯廖魚這樣曾追隨李定國多年的晉藩大將。

    這其中,吳子聖和廣昌侯高文貴在得知永曆棄國的消息後便立刻率兵入緬迎駕。緬軍阻攔不成,於是幹脆逼著永曆讓他們退兵。對此,永曆不光不肯回國,更是對緬甸方麵一味遷就,將吳子聖和高文貴給轟了回去。事後,高文貴鬱鬱而終,其部將征蠻後將軍楊武一怒之下率高文貴本部三千晉藩精銳降清。那前後,吳子聖也降了清軍。

    類似的還有祁三昇,同樣是入緬迎駕,同樣是被轟了回來。永曆朝廷為絕了這些明軍迎駕回國的心思,甚至不惜謊稱已經乘船奔福建去投奔鄭成功去了。也不知道,鄭成功若是知道了此事,其心理陰影麵積幾何……

    這些都是戰鬥力非常強悍的部隊,明軍多年來磨礪出來的精銳,吳三桂將他們改編為忠勇、義勇十營,輕而易舉的剿滅了那些仍舊堅持抗清的明軍。後來,待其掀起三藩之亂,依舊是仰仗著這支強兵屢敗清軍。若非這個自守賊胸無大誌,沒能趁著初起時的勢頭一口氣吃下整個湖廣,進而順江而下收複南京,清廷哪有可能再度上演如剿滅南明一般,憑著江浙財富編練大軍,對三藩及鄭經、王輔臣、察哈爾蒙古等一係列反清勢力實現逐個擊破的戲碼?

    除了這三萬明軍以外,後續還有明軍陸陸續續的向清廷投降,甚至包括不少原本脫離了行在自行躲起來避難的文官,在絕望之下也選擇了向清廷投降。餘者,不是如李定國般死於荒野,就是被清軍剿滅,甚至有些幹脆直接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事實上,李定國並非沒有打算過要重新整合這些部隊,包括被白爾赫圖擊敗而逃亡木邦的鞏昌王白文選和駐軍滇南臨安府的廣國公賀九義在內的部分明軍在其勸說下也紛紛重新接受了晉王的統領。

    原本,李定國完全可以通過重新整合這些兵力和戰鬥力上都並不遜色滿清滅國大軍的明軍各部,進而展開對雲南的反攻作戰。可是永曆棄國的消息一傳開了,引發的集體性的絕望情緒又豈是他這麽一個異姓親王能挽回的!闌

    “忠誠皆係於一人之身,這狗日的封建社會。”

    一直以來,遠隔萬裏加上永曆朝廷本就有著獨立的行政體係,這使得他根本沒辦法將影響力投送到雲貴。

    他確實改變了這個時代很多,但三王內訌還是爆發了,李定國政治能力低下所導致的那一係列昏聵行徑也沒有幸免,清軍同樣輕而易舉的拿下了貴州。這些曆史上發生了的慘劇無一例外的發生了,時間也到了現在這個月份,郭之奇和柯宸樞也沒有送來關於永曆朝廷移蹕廣西的消息。那麽,遮炎河慘敗和朱跑跑出國進修的事情估計也避免不了。

    對此,陳凱也是無可奈何,甚至他都沒辦法去指責那些在永曆棄國後選擇降清的明軍——畢竟,華夷大防不等於近代民族主義;畢竟,大明王朝也不是近代民族國家;畢竟,封建王朝的君主連祖宗傳下來的江山社稷都不要了,身為人臣沒有了效忠的具體目標,自然也就沒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念支撐;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李定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