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二十四章 以打促和(五)(1/4)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10786更新時間:2019-02-06 01:11:04

    鄂霍次克海,東為堪察加半島,東南為千島群島,南為北海道島,西、北為西伯利亞,西南為庫頁島。在韃靼海峽與拉彼魯茲海峽(宗穀海峽)與日本海相連。當地最著名的景觀為冬季在海麵出現的浮冰。海水由大陸排放的水、雨水、從太平洋穿過千島群島的無數海峽西流之水,以及從日本海經過拉佩魯茲海峽北流之水組成。溫帶季風氣候。

    基本介紹

    鄂霍次克海(俄語:Лnтфepaтkгpr;羅馬化寫法:khskyere;英語:Seafkhsk)是西北太平洋的一個海,得名於鄂霍次克。鄂霍次克海原稱通古斯海或拉穆特海。舊時日本稱為“北海”(Hkkai),後來改指位於歐洲的北海,故今改用俄語音譯(hsukukai,オホーツク海)。中國唐代稱“少海”、“北海”。俄國人於17世紀進至鄂霍次克海,171年建立鄂霍次克區艦隊,基地設在鄂霍次克港。1855年,區艦隊基地遷駐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

    地貌地質

    鄂霍次克海形成於第四紀(50萬年至1萬年前),經曆了多次冰川的進退。海底坡度由北往西南下傾。按其地貌特征大致可分為陸架區、陸坡區和深水海盆。近岸陸架區占海區總麵積的40%。中央部分海底為陸坡區,零星地分布著一些水下高地、窪地和海槽。深水海盆主要有兩個:在庫頁島東麵為一寬廣的捷留金海盆,地形崎嶇不平;在千島群島內側的是千島海盆,為一深海平原,是全海區最深之處。海底沉積物,近岸帶為粗礫、細礫和砂;陸架和島架區主要為砂;深水海域沉積物則為粉砂質泥、粉砂粘土和泥質;千島群島地區的底質,一般多含火山碎屑物質,許多地方已形成各種粒度的凝灰岩沉積層。

    鄂霍次克海島嶼周圍海底常發生地震,並形成破壞力巨大的津浪(地震海嘯)。大陸架麵積廣闊(占海底麵積4%以上),約寬400千米。分布在北部和西部;靠近千島群島的南部是深海盆地(9%以上);中部是帶狀大陸坡,交替分布有海底窪地和海底高原(48%以上)。海流從東北經中部、千島群島流向太平洋,與白令海來的海流匯合,形成千島寒流(親潮);南部局部地區有暖流經過。

    地理位置

    太平洋西北部的邊緣海。大部分為東北亞的不同地形區所圍繞。鄂霍次克海西瀕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海岸,南起黑龍江河口灣,北至品仁納(Penzhina)河口。東以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KurilIslands)為界,南抵日本的北海道,西南至俄羅斯的薩哈林(Sakhalin)島。鄂霍次克海覆蓋麵積158.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777米,海水衝刷著日本和俄羅斯兩國的海岸。

    大陸沿岸大部分為高峻岩岸,其間散布著注入該海的地區性大河的河口。諸如黑龍江、烏第河、鄂霍塔河、吉日加河及品仁納河等。海底由北向南和西南傾斜。北部和西北部為深達00米的大陸棚,而其餘地區(約占總麵積的70%)是深00-1500米不等的大陸斜坡。

    地形特點

    南北最長460千米,東西最寬1480千米,麵積約15.8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8米。北部有寬闊的大陸架,往南水深增加。中部水深1000-1600米,東部最深處達658米。海岸線較平直,總長10460千米。較大海灣有舍列霍夫灣、烏德灣、太灣、阿卡德米灣等。海水北淺南深。平均深度81米,北淺南深,最深處51米(千島海盆)。水容量達16.5萬立方千米。鹽度.8‰-.8‰。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