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五十五章 河間(十二)(2/4)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9450更新時間:2019-02-06 01:11:13

    大黃魚對溶解氧的要求較高,一般在4g/l以上,幼魚的溶解氧臨界值為g/l左右,稚魚則在g/l左右,所以人工育苗尤其在養成中特別要注意保持溶氧在5g/l以上,否則易造成缺氧浮頭導致死亡。

    大黃魚分布於黃海中部以南至瓊州海峽以東的中國大陸近海及朝鮮西海岸。雷州半島以西也偶有發現。中國沿海的大黃魚可分為個種群:1南黃海—東海地理種群(第一地理種群)。分布於黃海南部至東海中部,包括呂泗洋、岱衢洋、貓頭洋、洞頭洋至福建崳山島附近。台灣海峽—粵東地理種群(第二地理種群)。主要分布在東海南部、台灣海峽和南海北部(崳山島以南至珠江口)。這一種群又分為北部和南部兩大群體。粵西地理群(第三地理種群)。主要分布於珠江口以西至瓊州海峽的南海區。

    繁殖規律

    春季中國沿岸水溫增高,魚群從越冬場遊向沿岸河口附近的淺海區生殖。東海北部、中部群的越冬海區一是江外、舟外越冬場,二是浙閩近海越冬場,三是大沙和沙外越冬場。親魚於四月中、下旬結成大群,從深水越冬區向西洄遊進入呂泗洋、岱衢洋、大戢洋等產卵場。產卵期為5~6月。親魚產卵後分散在島嶼與河口一帶海區索餌肥育。9月還有較魚群到江蘇、浙江近岸產卵,形成秋汛。秋末冬初沿岸水溫下降,大黃魚返回越冬海區。閩、粵東群的北部群體主要在閩東漁場產卵,一路於4月下旬至5月中旬進入東引漁場產卵,另一路於4月下旬至6月中旬經白犬列島、馬祖島等分~4批進入三都澳內灣,於5月中旬至6月中旬每逢大潮在官井洋產卵。秋末冬初分散於各處索餌的魚群開始在四礵列島一帶形成秋冬季大黃魚汛。此後隨水溫下降,一部分魚群遊向60米等深線暖水處越冬,一部分魚群繼續向四礵列島以南遊去。閩、粵東群的南部群體其生殖洄遊在珠江口以東沿岸海區開始較早,1月魚群開始由外海集中到達汕尾,轉向東北方向洄遊,~月抵甲子、神泉,月在南澳島東北漁場和東南漁場形成漁汛,至4月結束。秋汛自8月開始,魚群從福建南部沿海一帶進入廣東沿海,由東北向西南進行洄遊。9月抵達饒平近海和南澳島西南沿岸,10月出現於神泉、甲子,11月到達汕尾,1月在平海、澳頭(大亞灣內外)附近,1月份開始向外海逸散。粵西群10月初從吳川等附近向硇洲島南、北產卵場遊去,11月為產卵盛期,產卵後分成群,轉向深水區棲息,秋汛結束。翌年春汛自月開始魚群集結於硇洲島南麵進行產卵,月為旺汛,至4月初水溫上升,正值春雨時期,近岸河口淺海水域鹽度明顯下降,不宜大黃魚棲息,魚群迅速離開,春汛即告結束。

    產卵場一般位於河口附近島嶼、內灣近岸低鹽水域內的淺水區,水深一般在東海、黃海區不超過0米,但在岱衢洋產卵場最深可達0~0米,在南海區不超過0米;水色混濁,透明度大都在1米以內,底質為軟泥或泥質沙海區。中國沿海大黃魚的產卵場約10個,有江蘇的呂泗洋,浙江的岱衢洋、大戢洋、貓頭洋、大目洋及樂清灣,福建的官井洋、東引漁場,廣東的南澳漁場和硇洲島漁場。春汛產卵場水溫上升到15~17時大黃魚開始集群產卵,旺汛期浙江產卵場水溫達17~19,0以上(呂泗洋為1~,官井洋~4)時漁汛結束。產卵場鹽度範圍在呂泗洋和官井洋為8~1,岱衢洋和大戢洋為17~8。大黃魚一生能多次重複產卵,生殖期中一般排卵~次。懷卵量與個體大成正比,由10~75萬粒不等,一般為0~50萬粒。卵浮性,球形,卵徑1.19~1.55毫米,卵膜光滑,有一無色油球,直徑為0.5~0.46毫米。受精卵在水溫18時約經50時孵出仔魚。各地方群的年齡組成不同,各群中個體的壽命、性成熟年齡也不相同:東海北部、中部群的個體壽命最長,最高齡魚為9齡,但開始性成熟年齡較遲,少數為齡,一般為~4齡。粵西群的大黃魚壽命最短,最高齡魚僅為9齡,但性成熟年齡最早,少數個體1齡開始性成熟,大部分個體為~齡。閩、粵東群的大黃魚處於上述兩群之間,最高齡魚為17齡,大量性成熟個體為~齡。大黃魚最大個體全長可達755毫米,重.8千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