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九十五章 白山黑水間的爭奪(三)(3/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430更新時間:2019-02-06 01:12:28

    翻過這頁,下麵就是有關經濟方麵的信息匯總了。遼東二縣如今啥也沒有,連糧食都不足呢,別其他的了。這裏最富足的,可能就是滿山的老林子了吧,可問題是東岸控製區的木材資源本來就很豐富,這些東西真能賣得出去嗎?廖得功深表懷疑,不過他還是在其中一份請求開辦國營林場的報告上簽了字,表示同意,心裏想著或許山東那邊總需要一些吧?能掙回倆錢是倆錢,還能加這裏的開呢。

    此外,還有一份有關新稅製的消息引起了廖得功的注意。在仔細研讀了一遍後,他終於明白遠東三藩的體製——至少是經濟體製——要有一番改革了,即負責三藩經濟工作的老幹部魏博秋將結束部分地區的軍管狀態,將其從戰時經濟改為和平經濟,而既然體製改革了,那麽稅製改革自然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按照文件裏透露出來的意思,遠東三藩的稅製將有別於本土(畢竟這裏的經濟生態和本土的區別也很大),更加側重對田稅、鹽稅和關稅的征收。尤其是田稅,這個稅種在舊大6非常古老,但在年輕的東岸共和國卻是個新出現的事物(其實以前也不是不對農民征收田稅,隻不過是將其劃到個人所得稅裏麵了)。

    在田稅的征收中,已經明確不參照本土的累進稅製(田地越多稅率越高),即按個人名下田畝數多少統一稅率計征。另外,在魏博秋的設計中,農田種植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稅率也將不同,經濟作物的稅率稍高,而糧食則較低,這也是符合市場實際情況的。

    而比起征收麵廣、情況較複雜的田稅來,鹽稅的征收則要簡便許多了。蓋因如今遠東三藩的鹽都是由當地的開拓隊政府專營的——比如寧波府的定海鹽場——私人鹽商是一個也無,因此等於是隻要向登萊和寧波兩地的鹽場征稅就是了。故這一項的變動其實最少,畢竟以前這些鹽場就已經在政府手裏運轉好多年了,這次隻不過明確了鹽價裏哪些是成本、哪些是稅金罷了。

    至於進出口關稅,則主要通過大泊、釜山、煙台、定海和崇明沙五大海關計征,其中釜山海關主要是對朝貿易,大泊海關涉及到與日本地方大名的走私貿易,煙台、定海則主要是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而崇明沙是對清貿易(該貿易時開時閉,較不穩定)。另外還有一個有利於關稅體係外的怪胎,那就是台灣銀行,考慮到該行壟斷了海珠島商站的貿易,把持了黑水、寧波對外貿易的相當部分,財源滾滾,故在與其主事人邵曙光協商後,雙方約定每年繳納一個固定的數額,然後各地海關不再對其征收進出口關稅。

    魏博秋預計,在這些稅種中,田稅當是重中之重,收入也將占地方財政中的大頭,其次將是鹽稅,因為是政府專營製度,價格不由市場決定,故收入也不可視。總而言之,以上兩個稅種白了是針對人頭來征收的,即控製區人越多、種的地越多,其稅收總額也將越高。而海關的進出口關稅雖然也不能與人口數量無關,但終究還是要看對外貿易的達程度,與人口的相關性已不是那麽強了。

    目前魏博秋也就初步設計出了這三種稅收,且打算在寧波府諸縣先期進行試點,以看看情況如何。如果地方上的抵觸情緒不是那麽激烈且政府也確實換回了不少稅收的話,那麽下一步他將視情況再設計一些稅種出來,以加強政府的財力——像在白山黑水間與韃子進行爭奪,沒有錢可不行!(未完待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