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零三章 科學的春天(七)(1/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290更新時間:2019-02-06 01:12:31

    167年1月5日,保定地區興國縣境內——下轄興國鎮、崇賢鄉、興安鄉、沙溪鄉、高崗鄉、興江鄉六個鄉鎮,二萬多人口,是全國第8個縣級行政單位——北方鐵路修建工地上,一群來自交建一局的施工人員正在安放爆*炸物——沒辦法,鐵路修到這裏,遇到了一段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石頭坡,這時候便要想辦法挖開了。 . .

    其實,在17世紀及之前,修路挖溝什麽的遇到石頭那真是頂頂倒黴的事情了,而且往往會讓施工方付出更多的額外支出,甚至有的時候會因為花費太大而直接放棄。遠的不,明朝當初動議開挖膠萊運河的時候,從南邊挖時就遇到了一大段石頭,且無法繞過去,最後隻能徹底放棄,再不提此事,當然這也和明國朝堂就開挖膠萊運河之事本就意見不一脫不開關係,不過也足見石層對施工的影響了。

    明國做不了的事情,到了東岸後——好吧,我承認其實也好不到哪去,東岸人同樣是能饒則饒,實在不能繞的就隻有硬著頭皮上了。比如,當年在修建西南鐵路支線蔡家宅—商城段時,遇到石層的建設部交建三局就使出了吃奶的勁來克服這些障礙,當時他們采用火燒的方法讓石頭崩裂、破碎,然後使用在煤礦裏麵才用到的蒸汽鶴嘴鋤進行二次破碎,極為困難,成本也高昂得令人想哭。

    其實這還算好的了,在東岸大草原上修建鐵路,遇到這些自然障礙的可能性很,蓋因當地大多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間或有一些低矮、起伏不大的丘陵,對施工造不成太多的阻礙。不過,當你來到坡度起伏更大的丘陵地區——比如巴西高原南端的保定地區——修建鐵路的時候,麻煩可要比在平坦的南方大多了。

    關於這一點,6續參與過這條鐵路修建的中鐵公司、交通部四大建設局、戈什金建築公司、巴蒂諾建築公司等企業的工程人員早就領教了。此時正在興國縣工地上視察的保定地區專員兼保德縣縣長邵耀光就清晰地記得,當時戈什金建築公司的俄羅斯勞務工們就在東岸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在阻礙物的罅隙內埋設爆炸物,一點一點地蠶食掉那些阻礙,那真的是要了老命了。

    當時之所以如此艱難,大概也和東岸人使用的是黑火藥有關吧。不過,在有研磨機研磨配料、有輪碾機混合配料、有穩定的動力(蒸汽動力)壓製火藥的東岸,在各項工作流程都有定規的東岸、在管理相對嚴格的東岸,火藥的生產效率本就是過舊大6的,質量同樣也是。因此,東岸人這會其實已經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火藥也是頂好的,這還艱難,那確實是困難太大,換舊大6的人過來那就更不行了,除非他們大量堆積人力。

    也正因為如此,考慮到在民用和軍工業上的需求,執委會在很多年前就開始責成自然科學研究院化學所的人研究“更高級的火藥乃至炸藥”。自然院化學所的人領命後,就開始投入資金——初始時投入一般,因為這並不是太過緊迫的項目,優先級排在其前麵的太多太多了——與北方化工廠、北方兵工廠的部分技術人員,組成了一個聯合研組,開始研究上頭想要的“更高級的炸藥”。

    他們最初努力的方向是硝化棉,這是當時的項目組組長吳俊(此君現已調任順化地區專員)的指令,並且也得到了北方化工廠廠長、化學元老宋強的支持。不過,對半瓶子水晃蕩的某些東岸化學口的人來,硝化棉的製造從一開始就是個悲劇,事故、死傷接二連三,以至於到了後麵都沒人敢繼續搞這玩意兒了,一度停頓了好久。

    在那個國家高展的年代,各行各業對高質量的火藥乃至炸藥提出了一定的需求,當時主持研組的穿越者吳俊一開始隻依稀知道硝化棉這個名字,於是他便令人用硝酸(實驗室製備,東岸至今產量也不大,因為需求)處理棉花,然後取出來用水洗滌、用稀釋過的堿液中和酸性,如此反複再三之後烘幹,這便是他的思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