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百零八章 西印度洋(十一)(3/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796更新時間:2019-02-06 01:13:03

    界動物界屬藏羚屬

    門脊索動物門種藏羚羊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普氏原羚

    又叫灘原羚、灘黃羊等,體形比黃羊稍,體長大約為11厘米左右,肩高約5厘米,體重約15千克。尾巴較短,不足11厘米。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黃色,並略帶儲石色,喉部、腹部和四肢內側均為白色,臀斑為白色。冬季毛色較淺,略呈棕黃色或乳白色。角長約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壯,近角尖處顯著內彎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對鉤曲,這點與朝內後方彎曲的黃羊角不同。

    普氏原羚是我國特產動物,分布於青海、內蒙古西部、新疆東南部、甘肅北部、寧夏等地。它一般棲息在海拔高度4米以下比較平坦的半荒漠草原地帶,從不到達更高的山巒,也不到純戈壁地帶活動,所以被稱為“灘黃羊”。有季節性水平遷移現象,集群活動,冬季成群向南遷移,到植被較豐富、雪薄和有水源的地方,夏季複又北返。性喜群居,行動迅而敏捷,疾馳如飛。雖然嗅覺較差,但視覺和聽覺卻很達,所以十分機警,能夠在大範圍內活動覓食、飲水,也能逃避敵害。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莖、葉為食,冬季則啃食幹草莖和枯葉,忍耐幹旱的能力較強。

    中文學名普氏原羚門脊索動物門

    拉丁學名prapra przea1skii綱哺乳綱

    別稱灘黃羊、灘原羚、對角羚目偶蹄目

    命名時間Buneer, 1891科牛科

    英文名稱przea1ski's gaze11e亞科羚羊亞科

    英文名稱gaze11e de przea1ski屬原羚屬

    界動物界

    藏原羚

    羚羊角

    羚羊角

    又叫原羚、羚羊、西藏黃羊和西藏原羚等,體形比普氏原羚瘦,體長84~96厘米,體重11~16千克,耳朵狹而尖,四肢纖細,蹄子窄。體毛為灰褐色,腹部為白色,在陽光的強烈照射下,遠看其色接近沙土黃色,因而有“西藏黃羊”之稱。僅雄獸具有細而較長的鐮刀狀角,雙角自額部幾乎平行向上升起,然後稍微向後彎曲,與普氏原羚的角截然不同。角尖比較光滑,基部至三分之二處有明顯而完整的環狀橫棱。雄獸臀部都有純白色的大塊斑,周圍被鏽棕色環包。尾巴很短,幾乎隱匿在毛中。藏原羚在國外分布於印度北部和錫金等地,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及四川西北部和甘肅南部。它是典型的高原動物,棲息的海拔高度在~51米之間,範圍廣泛,各種草原環境中幾乎都可以生存,但一般多見於高寒草甸和幹草原地帶,在高原荒漠和半荒漠景觀中數量較少。特別喜歡草本植物生長較茂盛和水源充足的地方,但活動範圍不十分固定,經常到處遊蕩。營群居的生活,但在不同季節會結成不同大的群體。通常冬春季的群體較大,常常是數十頭,有時形成上百頭的大群;夏秋季節則結成幾頭到十幾頭的群,也有單獨活動的個體。它的嗅覺不算靈敏,但聽覺和視覺極好,性情機警,遇到敵後會迅地逃遁,到一定距離後停下回頭凝望,然後再繼續奔逃,或者在原地休息、進食。食物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為主。它的奔跑度極快,在高原上行動敏捷,疾走如飛,奔跑的時候兩耳向後倒下,短尾翹起,雪白的臀部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光,就象是掛著一麵鏡子,所以俗稱為“鏡麵羊”。藏原羚的情期為1月至翌年1月。雄獸之間的爭偶現象不激烈,僅僅是互相驅趕,被趕走的雄獸在交配期後仍然返回到群體中。雌獸的懷孕期為6個月,大約在7~8月生產,每胎產1仔,偶爾為仔。幼仔~後就能隨雌獸奔跑。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