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七章 漸漸明晰的局勢(三)(3/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626更新時間:2019-02-06 01:13:36

    “……紡紗業是清國農村最重要的手工業,迄今為止清國80%以上的棉布都是‘國產’的,隻有極少數是從順國、寧波以及外洋商人處購入。毫無疑問,清國95%以上的工業產值是手工業,隻有極少數的行業才會采用一些原始的、簡陋的、效率低下的水力或畜力機械生產。在這一點,他們被與我國貿易頻繁的順國、明國遠遠甩在了身後。”

    “……絕大部分的手工業生產位於城市,但農村的也不少。通常手工業生產都是由一家一戶的模式組成的,這一點在北方尤其普遍,例如農民在家中用自己的勞動力進行紡紗、織布,偶爾有一些富裕的農民積累了一定數量的金錢後,會額外購買幾台紡紗機或織布機,然後雇傭勞動力來進行操作。城市裏的一些工匠個體戶同樣如此,他們有時會雇傭一些貧苦市民來碾米、榨油、軋棉以彌補家庭勞動力的不足。不能清國境內不存在成規模的集中生產製的手工工場,但無論是在雇傭工人數目方麵還是產量方麵,都遠遠無法和一家一戶模式的手工業生產相比,因為後者很多是清帝國龐大的農民群體的副業。”

    “……我們無法搜集到太多的有關清國境內現代工業的資料,這是令人驚奇的,因為即便我們的情報能力再差,也不可能對其一無所知。因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猜測,清國境內不存在李順政權轄下我們援建的那種哪怕很規模的現代工業,這可能是由於這個國家的政治體製、經濟形態以及思想文化所共同造成的。與順國萍鄉煤礦、湘潭鐵廠、長沙槍炮局、衡陽織布廠、贛州榨油廠等原始機械化生產的官辦企業相比,清國沒有任何一家使用機器以提高生產效率的采礦或製造企業,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將大部分帝國預算用到了維持軍隊、穩定邊疆、發放旗餉及供政府、官員和皇室開銷了。不過據這幾年我們從英國、荷蘭東印度公司得到的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清國似乎在努力尋求采購一些水力或人力機床及其他設備,用於船舶製造、武器生產方麵。與此同時,他們似乎也在花費大量資金聘請來自歐洲的工匠幫助他們設計茶葉、生絲、棉花等主要出口商品的加工,以提高生產效率。這可能是因為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的財政負擔的壓迫,除此之外別無解釋。”

    “……雖然多年以來清帝國遭受了種種來自海外的衝擊,但除了個別大城市有一些開明人士願意了解海外動態或新思想外,居住在廣大農村的帝國基石——地主士紳——仍然生活在他們傳統的精神世界裏。信奉孔孟哲學的他們年複一年地參加由帝國政府組織的以傳統儒學為基礎的科舉考試,對於來自海外的新知識比較冷淡。除了鬆江、蘇州、杭州等地有一些傳授現代知識的學堂之外,我們還沒有發現其他地方有這些學校的蹤跡,或許是根本沒有,或許是因為我們對這個帝國還不夠了解。”

    看到這裏,雖然對其中的一些段落還有疑惑,對某些內容總感覺有些霧裏看花之感,但就整體感覺而言,郭普夏已經覺得很明晰了,那就是清帝國與中央帝國曆史上的那些封建帝國幾乎沒什麽不同。即便因為南征的受阻以及東岸人多年的存在,也僅僅是刺激清帝國加強了對軍事工業方麵的投資,除此之外他們對於現代化的生產知識、科技知識、管理知識的吸收,仍然非常緩慢。

    郭普夏甚至有些期待,當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過後,隨著地盤的擴大以及社會的進步,順國無論鋼鐵、軍火等軍需物資的生產,還是棉布、食鹽、油料等民生物資的生產都增長到一個與清國相差無幾的地步時,滿清的統治上層是不是會有一點覺悟,境內的漢族官員、武將對這個老大帝國是否還能夠維持足夠的忠誠——他希望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能看到這一。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