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七章 漸漸明晰的局勢(三)(2/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626更新時間:2019-02-06 01:13:36

    看得出來,由於情報來源的因素,這片描述清國狀況的報告給予了軍事方麵很大的篇幅,不過就內容本身而言,大體上卻還比較符合事實,尤其是那些有關清國軍隊規模、裝備、開支、訓練和戰鬥力的描寫,是通過收買的一些曾參與過清國軍隊現代化訓練的歐洲教官了解到的,也可以是第一手資料了。

    這樣的軍隊,郭普夏認為東岸人在地形——比如膠萊新河防線、四明山、會稽山等等——的幫助下,守住寧波、登萊問題應該不大,除非清國方麵傾盡全力來攻,但這顯然不可能。當然我們也應注意到,清國軍隊的整體實力還是應被尊重的,他們在對順國、明國時擁有很大的優勢,這毋庸置疑。

    “……與南方李順政權控製區有所不同的是,龐大的清帝國的農業成分要遠超他們。這個國家超過一半的土地以麥種植為主,與歐洲和東岸類似,其中西北的甘肅及部分青海地區以春麥為主,河南、山西、陝西以冬麥和米為主,河北、安徽、江蘇、山東以冬麥、高粱及海外傳入的新作物為主,其長江兩岸部分府縣還出產大米、茶葉、油菜籽和其他一些作物。每年夏收、秋收的情況都要第一時間呈送北京的朝廷,由皇帝本人與各級官員評估糧食收成的好壞,並以此為基礎製定相應的政策,你可以將其視為一種有些奇怪、古老的預算製度。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龐大規模的軍隊及戰爭帶來的壓力,地方州縣的財政負擔並不輕,因此很多州縣會時不時地上報‘歉收’,以抵製北京朝廷要求的增加繳稅額度的願望,而帝國政府因為體製及統治方式的原因,往往無法對此作出準確的判斷。”

    “……雖然稅收負擔不輕,但因為明朝末年戰亂導致的人口減少,現在雖然大大恢複,但人均擁有的土地仍然十分可觀,農民們的生活過得並不災難,比廣東、廣西及西南一帶明朝統治下的農民們總體而言要輕鬆一些——當然戰爭的臨時加派、地方官吏的貪婪以及盜匪可能的出沒,都會導致農民的生活狀態在短期內發生急劇的變化,但總體而言,清帝國建立三十餘年後的今,作為其統治核心的北方的人口、糧食產量都有了巨大的增長,水利、灌溉、儲量設施都得到了更新乃至擴建,這對於農業形態的社會而言十分重要。”

    “……最近十多年以來,根據我們的觀察,清國農田種植麵積之中,像桑樹、茶樹、棉花、芝麻、大豆、玉米、紅薯、土豆、芝麻、花生等作物的比例有所增加,尤其是前麵三者。這似乎從一個側麵印證了,市場對這類經濟作物的需求與日俱增。我們無從證實清國境內是否開設了足夠規模、投資巨大的棉紡織廠、絲織廠或茶廠,這方麵的資料太過缺少,但可以肯定的是,清帝國最近十多年對外輸出生絲、綢緞、茶葉、棉布的數量大大增加,這從倫敦、阿姆斯特丹市場公開的財務資料就能看出,英格蘭、聯合省的兩家東印度公司每年在清帝國采購了巨量的上述商品,其中甚至包括數量不詳的北方出產的柞綢(在華北和滿洲部分地區,清國人用櫟樹葉來養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