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零四章 東行使(三)(3/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590更新時間:2019-02-06 01:13:55

    而且,東岸政府還允許民眾批評自己(有沒有用先不論),地方上的縣鄉一級還有規模的縉紳會議的存在,每年都開會討論國計民生。這些來自社會基層的建議或批評,有的會被政府接受,這一點就很令趙初彥感慨頗深:“長民者每以黎庶為蠢蠢,而侈然以肆於其上。殊不知民雖至愚而神,其是是非非一出於公心,有不可以威勢屈利口誘焉者也。”

    當然,趙初彥這裏的“民”未必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而是指地方上的生員、縉紳,認為他們愛憎分明,話多出於公心,比朝堂上的“肉食者”們來得更加直接。因此,在認識到東岸人地方政治協商會議的存在及作用後,就很是感慨了,認為這有上古遺風,雖然會議代表內強製規定了普通農民、手藝人、商家、武夫們的比例令他感到有些不滿。

    隻是這樣的認識,隻能讓趙初彥的思想更加混亂。現在的東岸,在趙初彥的印象中極為複雜,一是他們的課程喪心病狂,不尊名教、不學經典、不講大禮,百姓追名逐利,全國一片腥臊浮躁之風;二是他們對官吏好,對百姓也好(甚至就連殘疾人都有一定的福利,雖然少得可憐),國家富強,人人安居樂業,充分體現了孟子的仁政愛民的思想,同時也有了聖人口中的“大同社會”的幾分影子——他們是不學儒家經典,不繼承華夏道統,但所作所為卻又暗合古仁人的經典思想,建設的目標也是奔著孔聖人的大同社會去的,這難道不比那些口上日日念誦孔孟之學,實際上卻行的吃人禮教之醃臢下作破事的人強嗎?正如東岸人批判程朱理學時所的,“禮”這種集交往禮儀、社會秩序、處事哲學等在內的東西本沒錯,但如果過分強調這一點,並將其上升到宗教的程度,那麽就不可避免僵化然後走歪,最終帶來嚴重的負麵影響。

    這個時候,趙初彥的額頭上已經微微見汗,不敢再繼續想下去了。因為再想下去問題就要來了,即到底誰才真的是繼承了古仁人的理念、繼承了華夏傳統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如果他趙初彥可以選擇的話,他認為可以合二為一,綜合東岸與中華兩家之所長,當然是以儒教為主、東學為輔了——其實,連趙初彥也沒有發覺,在東岸這些時日的潛移默化之下,他的思想不知不覺之間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偏移,要知道最初他對東岸的一切都是很排斥的,甚至直到幾前,他還對東岸人批評在朝鮮和明國極為流行的程朱理學感到怒不可遏呢,結果現在卻又經曆了這樣的轉變,思想完全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讓人頗為可憐這位屢屢被重塑三觀的中年男人了。

    趙初彥最終完全是心事重重地離開了稅務署返回賓館,甚至下接下來三的課程都沒參加,而是讓底下人去學習了,他自己則躲在房間內捋清思想,撰寫文章。東岸此行的點點滴滴,他都記在一本名為《東行錄》日記體裁的文集內,並時不時拿出來翻閱,認真思考一下。他不知道這本《東行錄》回到朝鮮後萬一印刷出版的話會帶來什麽樣的影響,他隻知道來到東國這一遭後,整個人的思想、靈魂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雖然他並不全然認可東國人的東西,並且對一些還很是深惡痛絕,但這並不能掩蓋人家很多好的方麵。他隻希望待回到朝鮮之後,能夠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辯論、思考,那樣也許對朝鮮的未來有很大好處——當然他也不是那種為了下可以犧牲自己的聖人,一些可能會引起極大非議、對自己不利的內容,卻也需要多加刪改,免得遭了無妄之災,這便是趙初彥的想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