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四十二章 登萊與現代化(2/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384更新時間:2019-02-06 01:14:09

    即墨縣火車站後麵一處較為繁華的大街上,有一座據由本地大戶捐資建起的學校,名曰“求新書院”,有著大概六七十個學生。這所學校的創辦者原本便是即墨縣裏的有名的士紳,詩書傳家,是登萊二府當年曆經浩劫後幸存下來的不多的士紳家庭。其家主今年五十有二,人稱李員外,早幾年甚至還當過陳全忠的幕僚,在縣裏的名望不低。

    這樣一位堪稱傳統讀書人典範的知識分子,老實,原本對東岸的印象是不怎麽好的。被看他當年為陳全忠服務,算是東岸陣營的一分子,不過隨著東岸人在中國大地上不斷橫衝直撞,打打殺殺,其民族自尊心也受到了一定的創傷。而當這種創傷開始慢慢發酵之後,自知無法靠自己扭轉局麵的李員外,開始放下了諸多成見,從精神上開始了自省。

    自省了一段時日後,這位李員外痛下決心,在即墨縣城裏開辦求新書院,選縣內外十五歲以下“穎悟兒童”,學習經史學、算學、地理學等課程。他認為,東岸人在物質技術層麵領先太多,需要“師夷”,不過儒家經典卻也不可舍棄,故求新書院裏的學生既要學習傳統經史,又要學習各種所謂的新學,還是比較辛苦的。

    李員外堅持認為,中國欲與東岸爭雄——此君是東岸陣營的一分子,但屁股卻歪到了中國這邊,不得不讓人感歎不敬名教、不習經典的東岸人在中國大陸上受到的敵視有多大——“非徒在采買軍械槍炮而已,更強在學中國之學而又學東國之學也。”這句話,與清國、順國很多開明士紳提倡的“中學為體、東學為用”的思路倒是如出一轍,明李員外與那些人壓根就是一路人,雖然其曾經任過東岸仆從軍的官職。

    如李員外這樣的人在東岸控製區內還有很多,其中尤以南方寧紹兩府為甚。因為自明末以來破壞較的緣故,寧波府的士紳保留很多,傳統文人自也不少。其中有的在東岸人的影響之下拋棄了傳統儒學,有的則繼續堅持傳統經典,頂多稍作改良以適應社會變革罷了。當然數量最多的仍然是明麵上與東岸合作,暗地裏仍有著莫名其妙優越感的人,雖然近些年這幫人已經少了許多了。

    當地——包括鄰近的清國控製區——一些士紳就業開辦了不少所謂的新式學堂,尋求傳統儒家經典在激烈的社會變革中該如何自處乃至改進的方法。他們打著“為朝廷育異等之茂才”的旗號,整頓、改革以前的書院,開始了艱難的探索曆程。

    當然東岸政府對於這樣的民間自費辦學行為也是非常讚賞的,並且撥下了部分補貼,以使這些人不至於虧損太甚。畢竟,不管他們辦學的初衷如何,但他們的行為客觀上刷新了社會風氣,進一步滌蕩了社會中殘留的傳統封建禮教氣息,與政府投資建立的諸多學校一起,構成了與龐大的實業建設相配套的教育體係。這一點,在如今遠東三藩——好吧,黑水開拓隊軍事色彩更濃,似乎可以去掉,那裏的一切都是政府投資的——越來越蓬勃發展的工商業形勢麵前,顯得尤為重要。畢竟,產業的發展也是需要大量的人才的,雖然這些學校教育出的人才因為所學知識麵較窄,質量要比政府開辦的學校教育出來的差很多,但至少也是掌握著一定量的新知識的人,這就足夠了。

    此外,為了提高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創造更多的財富,東岸政府也鼓勵民間有條件的人自辦專業學校,以快速培養更多的人才。比如,即墨縣裏就還有另一家學校,名為“劉老根農學堂”,由政府資助了校舍、教具和其他雜費,經驗豐富的老農劉老根有償授課,傳授有關田間地頭的竅門、知識,對於提高整體種田水平,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