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四十二章 登萊與現代化(3/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8384更新時間:2019-02-06 01:14:09

    南方開拓隊轄區亦有此類特殊專門學堂,如蠶桑學堂、茶葉學堂(甚至還有奇葩的方言學堂……)等等,校舍、教具、雜費統一由政府承擔,教師則是行業內經驗豐富的人士,學生也多是從業者。雖然公開傳授所謂的自家“獨門絕技”與中國傳統認知不符,阻力很大,但在政府的強力推行及重金獎勵之下,總還是會有人來教授這種知識的。哪怕一開始來講課的人水平不是頂尖,但在豐厚的學費收入、授課獎金(政府補貼)及巨大的社會地位提升的刺激下,最後總會有頂尖人才按捺不住,登台授課的,這對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促進無疑是立竿見影的。

    各種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地鑽了出來,或公辦、或私立、或公私合營,都極大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為遠東三藩逐漸起步、加速的工業化、現代化事業服務,正所謂那段刷在即墨縣火車站外牆上的標語所的,“農學是萬業之基礎,工學為眾學之門,數學是製造之根源,商學關於富強之大計”,確實是一點沒錯:蓬勃發展的農業、工業、商業需要大量的人才,這點單靠政府是辦不到的。要知道,遠東三藩並不是具有完全職能的政府,充其量職能算是一個被閹割了的殖民政府,且還承擔著包括軍事防務、幹涉局勢、搜羅移民等及其耗費金錢的重大任務,不吸收民間資本、人才和技術,肯定是不行的。

    與東岸控製區相比,此時中國大陸上其他勢力的所作所為就要差上不少了。以順國為例,這個國家雖然這些年手工業發展較為順利,但政府在軍事方麵的開支浩大,根本不可能拿出錢來做別的什麽,更別提也沒太多這種意識了。而民間呢?目前其思想爭論還沒整明白呢,慢慢等吧。湖廣、江西、四川等地,傳統文人實在是太多了,即便把東岸政府丟過去,恐怕也隻得個落荒而逃,無力改造。思想領域的變革和洗禮,是需要一代一代人堅持不懈的,晚清中國遭受兩千年未有之變局,在亡國滅種的巨大壓力下,還花了百年時間來做觸及靈魂領域的痛苦改造,就別如今中國大陸了,怕是也得需要同樣甚至更長的時間,要知道明末的知識分子可也很墮落的,如李贄、顧炎武之類被士林批倒批臭就能看得出來。

    與順國相比,清國的所謂新政更多的是迫於軍事壓力,因此全麵偏向軍工領域,開辦的大部分學校也是與此相關的,隻有地方上一些所謂的開明士紳開辦的學校有些其他內容,但總體而言不成氣候。由此可見,中國大地的士紳還沒有感受到足夠的觸及靈魂的痛,而沒有這種痛,誰吃飽了撐著去改變目前這個大家都能獲取極大利益的秩序呢?根本不可能的!

    其他一些諸侯,如廣東李氏、福建鄭氏、浙南魯王及南明王朝,整體而言還不如清、順兩國,新式學校也不多,除鄭氏在泉州開辦的一家船舶學校、在福州開辦的一家語言學校像點樣子之外,其他的都沒有這方麵的意識,可能有一些培養軍官、匠人等特殊人才的培訓機構,但多不成係統,且大部分是臨時性的,實際效果不是很好。

    當然其實這些都可以理解,這些政權要麽軍事壓力很大,要麽是軍閥割據政權,想要大規模投資教育行業,確實有些要求過高了。就拿清、順兩國來講,他們目前仍在江西、湖北、四川等地進行著一定規模的戰爭呢,消耗何其之大也,每日裏死傷的軍人、用掉的物資都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相信在戰事徹底平息之前,大概是不大可能將大量資源投入到教育等民生領域的了,這幾乎是必然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