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五十五章 開普敦與政策資源(3/4)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9182更新時間:2019-02-06 01:14:13

    在歐洲人早期生產過程中,他們都是讓工人提著一個裝滿淋灑酸的大桶往淋酸盆內傾倒硫酸,在這個過程中酸液很容易濺出,從而造成事故。而在宋強的設計中,他大膽采用了虹吸原理設計了一個自動加酸裝置。

    即在淋酸盆旁邊高處放置了一個底部有管道直通淋酸盆內的、裝滿酸液的大酸瓶,大酸瓶的頂部還另有一根管道垂下來。當加酸的工人提著酸桶過來後,他隻需將酸瓶頂部垂下來的管道接入酸桶內酸液液麵下方,然後將酸瓶通往淋酸盆的管道打開。酸瓶內的酸液進入淋灑盆後,酸瓶內酸液液麵下降,此時大氣壓便開始將酸桶內的酸液開始壓入酸瓶內,使酸瓶內的酸液液麵始終保持一定高度,從而實現自動加酸。

    而衛生塔和捕霧器的設計就更是獨一無二了。要知道,早期歐洲的硫酸生產作坊那可真是一種極為嚴重的汙染源,經常遭到廠區附近居民抗議從而被迫四處搬遷,其主要原因就是那時候的生產商並不會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尾氣(少量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以及酸霧)進行處理。而在宋強的設計中,尾氣在被排放進大氣之前要先進入衛生塔,衛生塔內放置有濃硫酸,可將尾氣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吸收掉;剩下的尾氣再進入捕霧器(一個密閉容器,內部放滿焦炭)吸收掉酸霧,最後的氣體經由煙囪排入大氣。此處的煙囪要造得盡量高,以便抽氣。

    而在衛生塔之前,化學所內有人提出是否可加裝一個蒸汽抽風機,以使前麵幾個塔內部保持負壓,從而讓氣體順利按照次序通過各個塔,最後進入衛生塔、捕霧器後排入大氣。宋強想了想後覺得這個主意還是不錯的,因此果斷從善如流,又加上了這個設計。

    六個圓柱形“塔”的直徑為1.米,高度為1米,建造完成並投入實際生產後,預計每日可出成品硫酸1噸左右,而純度則大約在70%以上。如果整個生產工藝流程控製得比較出色的情況下,大約可製得純度為75%左右的硫酸。這些硫酸到時候還要拿到隔壁的蒸濃車間內進行蒸煮,以製得能夠為工業生產所使用的濃硫酸。

    整個硫酸的生產工藝、流程全部依托現有的技術和工業水平,而且兼顧到了經濟效益,即放棄了昂貴的鉛室法(而且鉛室法會產生很多雜質),全部設備幾乎全是由不怎麽值錢的紅磚耐火磚(焚燒爐)、耐酸粉料(反應塔)、玻璃(酸瓶)等製成,成本低廉到不可思議。

    有了濃硫酸後,華夏東岸共和國的化工工業才能算是真正打開了局麵。此後,鹽化工(氯化鈉與濃硫酸反應製取鹽酸和硫酸鈉)可以逐步發展起來了,而規模工業化製取硝酸(硝酸鉀與濃硫酸反應)的可行性也逐步進入了化學所一幫技術員的眼簾內。

    總而言之,第一化工廠硫酸生產線的順利投產與否對於華夏東岸共和國工業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對於國家產業升級和工業進步的促進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畢竟,隻有重工業的發展進步才能代表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進步,而三酸兩堿這樣的基礎化工又是重工業的根本之一,發展好這些產業,是深固國家工業根本的大事。六個圓柱形“塔”的直徑為1.米,高度為1米,建造完成並投入實際生產後,預計每日可出成品硫酸1噸左右,而純度則大約在70%以上。如果整個生產工藝流程控製得比較出色的情況下,大約可製得純度為75%左右的硫酸。這些硫酸到時候還要拿到隔壁的蒸濃車間內進行蒸煮,以製得能夠為工業生產所使用的濃硫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