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九十六章 臨海(2/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7040更新時間:2019-03-08 23:16:14

    不過他們的這些攻擊也隻能停留在嘴炮上了。東岸人要求明國改革的態度是堅決的,存款也是必須的,甚至就連海關都得聘請東岸顧問進行業務指導。些許讀書人的牢騷,還動搖不了大局,他們的牢騷,也就隻是牢騷罷了。

    東岸人在財政製度上另一項讓明國精英士紳階層不滿的,就是改變了中原王朝傳統的“量入為出”的理財觀念。他們要求明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增大財政開支,大力投資地方基礎設施建設,以降低商品物流費用,促進市場繁榮。為此,他們還請了一些被其控製的讀書人“水軍”,讓他們幫忙宣傳。而這些水軍裏麵確實也有不少非常給力的,他們總結出的一些理論,如“應省之事必須省,應辦之事必須辦,應用之財必須用”、“本欲埠財必先費財”、“備荒必先費資於平時積穀,防水必先費財於事前築堤”、“預籌於平時,則一錢得萬錢之益,趕辦於臨時,則萬金無一金之效”等等。

    應該,這些宣傳鼓動口號雖然招致了反對者們的極大抨擊,但也在客觀上刷新了明國官員的理財觀念。尤其是東岸人還從傳統經典《老子》、《管子》中找出論據,“將欲奪之,必姑予之”、“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這些都讓一部分思想開明的明國官員大開眼界,進而仔細思考了起來:我大明的落後,難道僅僅是船不堅、炮不利麽?是不是在財政製度、官員製度、教育製度、經濟製度等方麵全部都落後了?

    事實上,能夠有這種比較深入的思考,對東岸人來就已經很滿意了。因為很多中國大陸的士紳,到現在還認為他們僅僅是科技落後呢,以為自己的思想、文化都是先進的,不需要吸收外來的好的東西。當年唐朝鼎盛時,對外國文化可是來者不拒,至今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傳統樂器有多少是來自西域?傳統食品多少來自西域?家具擺設多少來自外國?不會吸收其他文明長處並加以改進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

    溫台的部分官員能夠反思,能夠接受東岸人提出的改革措施,那麽就證明這個國家還有希望。他們的經濟現在與東岸深入綁定,隻要政府改變以往“量入為出”的農式理財觀念,提高政府開支,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這不但大大有助於東岸商品的銷售(這是東岸人要求其改革的直接動力),其實也有利於明國自身的經濟。畢竟,良好的基礎設施,有助於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降低商品流通費用,提高效率,對提升經濟活躍度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可以,現在明國上層的官員多多少少已經認識到了這方麵的好處了,財政收入的連年上漲就是明證。浙南不是沒有適合出口的商品,以前是路不行,地方關卡壁壘之類的也太多,對商業的遏製比較嚴重。現在路好了,商品流通快了,成本低了,地方上也沒那麽多亂七八糟的稅卡了,商業開始慢慢繁榮,創造的工作崗位也開始增多,人民的現金收入比以前那是高了不少。這些提高了收入的人其實都是現成的消費者,他們反過來又會要求生產更多的商品供他們消費,如此循環下去,工作崗位會越來越多,政府收入也是水漲船高,整個經濟會進入一個較為不錯的良性循環狀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