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百七十四章 二劉(3/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6934更新時間:2019-06-03 21:35:51

    劉奇很好地吸取了這些建議,並在四川境內大力推廣新農業技術,提高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產量。比如他曾經大力推廣過“東棉”,即從東岸引進棉花種子,在四川種植。他認為東棉“棉叢高、葉茂、朵大、棉多、絨細而長,色澤白亮,產量是華棉的兩倍之多”,結果在那次災難性的推廣中,因為種子下發時已逾節候,並且栽種過密,陽光不足,同時當地氣候環境可能也有所不利,因此“棉桃多不能開”,損失不。

    好在劉忠貴十分信任他,認為萬事開頭難,以後持續改進就行,讓劉奇感動不已。因此,他痛定思痛之下,從寧波重金聘請了一些農學專家,在成都開辦農業學堂,專門教授農學、園藝學、農化、植物、養蠶、畜牧、水產、土壤、測量、氣象、農工、農政等十多門課程,並親自兼任山長,各種農業實踐活動、采買新式農具、印刷農業書籍、開辦《四川農學報》等所需的費用,他一概批準,從不否決,可見其重視程度。

    如此數年之後,四川的農業產量有了不的提高(但距登萊還有很大的差距),於是劉奇在重慶創辦了四川勸業場,陳列川中的穀、果、茶、麻、油、桑、漆、竹、木等,標出價格,注明產地,供包括東岸商人在內的外商參考,以加大四川農產品的出口力度。

    當然劉奇最重視的還是糧食的種植。這無關其他,而是出於傳統士人的本能。中國自古以來因為饑荒而造成了多少問題,劉奇熟讀史書,自然是一清二楚的。因此,在看到經濟作物的播種麵積大大增加之後,他有點擔心——諷刺的是,經濟作物產量的增長正是劉某人一手推動的——因此他趁著改土歸流的機會,在南邊不斷安置降兵和解放的土司奴隸,擴大糧食作物的麵積。這“莠民錢”,就是花在這裏的,幾乎每年都有,且數額頗大,畢竟這還承擔著“化莠為良”的同化使命呢。

    今劉忠貴找他要修路的錢,劉奇想來想去,能擠出來的基本隻有這裏了。但他十分不情願,認為從長遠來看對四川有害,不值當。不過他也清楚自己的主公修路是為了北伐漢中,是為了王圖霸業,這事的優先級顯然比移民同化要更重要一些。

    沒辦法,隻能挪用一部分了。而且,今後“莠民錢”的數額大概率也要被極大壓縮了。蓋因北伐漢中,這戰事烈度可不了,知道要打幾年,要花費多少錢,要征用多少夫子。

    這個世道,想休養生息喘口氣是真的難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