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百九十六章 後花園(1/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7622更新時間:2019-07-03 00:14:35

    1698年7月15日,新華夏島中央高原。

    因為成型於馬斯克林群島的印度洋反氣旋向0度左右移動,並擴及到新華夏島,因此來自東南東的潮濕信風開始發威,氣流越過海岸線附近的側坡,進入中央高原區,形成了極具特色的下沉風。但這種始於5月、止於9月的風在進入中央高原後就已經變幹,不能為這裏帶來大量雨水。而這,也是中央高原地帶年降雨量明顯少於海岸線附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謝謝地,中央高原並不需要這麽多的雨水,即便是在旱季(涼季)。

    以東岸人剛剛占領的塔納納利佛為例,這裏一年65裏就已經有160左右下雨了,年降雨量高達100毫米以上,真的是太多了。即便是旱季的5-10月,月降雨量也在10-50毫米不等,配合人工修建的水庫及灌溉係統,不但人畜飲水無虞,就連農業生產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還要那麽多的雨水作甚!

    塔納納利佛現在已經被改名為大安,以示東岸人占領這裏後長治久安之意。大安的海拔高度是14米,氣候非常涼爽,年平均氣溫在17-18度之間,與很多溫帶地區差不多,根本不像是一個位於南緯18.5度的熱帶城市。以至於新近從河西地區行署專員任上升過來的王大壯已經打算將新華夏的首府遷過來了,新華港實在是太悶熱潮濕了,雖然經濟相對發達,人口較多,但真的讓自出生在溫帶地區東岸本土官員難以適應,一直想尋找一個氣候更加溫和涼爽的新首府,新奪下來的大安城似乎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王大壯甚至以荷蘭人控製下的巴達維亞為例子,指出這座城市雖然填平了許多水塘(但不可能完全填平,市區內仍然有大量水麵),但因為氣候炎熱,細菌孳生,來自北歐的殖民者極其不適應氣候,死亡率居高不下。新華港雖然在市政管理建設上強了不少,醫療衛生水平也高於巴達維亞,但死亡率也不低。畢竟,那些生活在有冰雪環境、一年四季分明的東岸殖民者初來乍到時同樣很不適應,每個工作了多年的東岸人即便沒有死去,但一定是慢性病纏身,與世世代代生活在那裏的土著完全沒法比。因此,王大壯堅持將首府搬到中央高原上去,並已將計劃上報本土,請求批準。

    當然在等待本土批準之前(批準問題不大),王大壯也沒閑著,他一年中幾乎有半年待在大安城,督促諸多項目的落地以及城市周邊地區的建設。

    新華夏島是富饒的,每年出口大量胡椒、劍麻、椰幹、棕櫚油、香草、咖啡、可可、橡膠、蔗糖、藥材、幹果、黃金、高級海產品等非常賺錢的商品至本土,給本島帶來了滾滾的現金,創造了無數的富翁。而由於新華夏島殖民地的政治屬性,開拓隊政府的權力極大,可以不受限製(當然不是完全不受限製)地征收重稅,因此政府的財政狀況也非常良好,除去固定運回本土的稅款、支援義成地區的建設款、行軍移民的補助款、海軍第二艦隊讚助款外,政府每年可用於建設本島的資金仍然十分龐大,幾達三百萬圓之巨,相當於五十多萬居民(如果你忽略數量同樣龐大的原住民或奴隸的話)每人繳納了十幾塊錢,稅負是本土的兩倍以上。

    但不管稅負如何,新華夏開拓隊政府有錢已是事實。在被本土進一步薅羊毛之前——有傳言,中央政府打算在1699-1700財年中,把從新華夏島征收到的稅款正式列入財政預算中,不再是目前的計劃外收入,這幾乎就肯定意味著壓榨的程度進一步加深——王大壯打算搞幾個大項目,先把大安城及周邊數十公裏的範圍內建設出來,搞出一個工農業並舉的模範試驗區,然後再以此為原點,輻射周邊地區,最終發展成本島經濟的另一個發動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