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十五章 加勒比海眾生相(一)(3/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7710更新時間:2019-09-26 23:03:28

    船隻靠岸後,除留少數人與當局清點、交割貨物外,大部分人都迫不及待地上了岸。碼頭上人很多,有叫賣貨物的,有拉客住宿的,有維持秩序的,當然人最多的還是附近那塊巨大的布告牌。

    牌是木頭做的,上麵貼了一張蓋著蘇城縣政府印戳的告示。旁邊有政府工作人員一遍又一遍地念著內容,讓文盲居多的蘇城居民們知曉告示的內容。

    “……戶主範延伯,4歲,授田十二畝。一段四畝位於位於城西三公裏成功渠西道,一段三畝位於城西兩公裏橡樹渠北道,一段三畝位於城東一公裏奮進渠東道,一段二畝位於城東一公裏奮進渠南道池塘。”

    “丁男張鼎和,16歲,授田五畝,一段二畝半位於城北四公裏跑馬渠東道大橡樹,一段二畝半位於城北三公裏渾水渠東道。”

    “戶主趙喜,50歲,妻趙王氏(印第安裔),17歲,授田四畝,一段一畝半位於城南三公裏大沼渠南道,一段二畝半位於城南兩公裏繁榮渠西道。”

    ……

    以上這些嚴格來不是授田,而是田畝買賣後變更登記產權而已。與東岸不同的是,大蘇國的田地並不免費,需要花錢向官府購買。另外,民眾私下裏也可以交易田地,且沒有持有土地的上限,非常自由。

    因為城市附近的土地早就被瓜分完畢的緣故,要想獲得這些既靠近縣城,又有完善的灌溉係統的上好熟地,所需要花費的金錢可不在少數。但即便如此,人們隻有口袋裏有錢,就會想方設法去買地,有的是自己給自己買,有的是父母給子女買,交易次數談不上頻繁,但每個月總有那麽十來樁,基本都集中在月初公布,並發放新的地契。

    至於離城稍遠一些的田地,因為開發程度不夠,也缺乏灌溉係統,更可能遭遇印第安人的威脅,因此價格偏低,人們也不願意去那邊購地。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蘇城縣政府采取了屯田的辦法,即組織歸化的印第安人和赤貧的海盜——別懷疑,以海盜們的生活習慣,平時是攢不下來錢的——開荒屯田。

    這種屯田就比較辛苦了,白了就是佃種官府的土地罷了:因為這些人一窮二白的經濟狀況,往往需要官府提供基本的勞動工具、種子和役畜,故一般采用分成製。其中,借用官牛者,收獲對半分;不借者,除去官府提供的基本生產資料費用外,官得三分之一,民得三分之二。

    除此之外,在田間勞動之餘,這些人還要出工開挖河溝,修建灌溉水渠,工作量非常之大。而所得的好處,無非就是將來兜裏有錢之後,可以以一個超低折扣價從官府手裏買這些親手開墾出來的田地罷了。但對於被征服的印第安人而言,這其實也是一個不賴的選擇,就如大蘇國的夫子們吹噓的:“夷人感其惠,仁化大行。”

    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大蘇國對待農民雖然比歐洲要好,但其實不如東岸,既沒五畝的免費田,也沒農業無息貸款,更沒眾多的幫扶政策。當然我們也不能責怪他們,畢竟他們是另一個國家,製度雜糅了東岸及中國古代曆朝曆代的東西,經濟底子也有些差,搞成這樣其實也不錯了。隻要國內不出什麽大的亂子,持之以恒發展個幾十年的話,未必就不能成為加勒比海一個響當當的國家。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