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一千章 經史並重(1/4)

作者:幸福來敲門字數:10056更新時間:2019-06-30 19:18:57

    呂祖謙與朱熹一並師從於胡憲,兩人是非常好的朋友,同時呂祖謙也與陸九淵交好。

    儒學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就是呂祖謙一手促成的,

    呂祖謙對於朱熹的學問十分佩服,曾有稱讚朱熹的學問就實入細,殊為可量,大意就是朱熹的學問深不可測,猶如掃地僧般的存在。

    不過朱熹對於呂祖謙看法卻有保留。

    學生請教朱熹'東萊之學'如何,他這位老朋友'於史分外仔細,於經卻不甚理會'。

    有一次朱熹聽呂祖謙勸自己弟子看史。

    朱熹就很不高興,了一番話,大意是我從來不敢勸人看史,也不敢勸人看經,就是《論語》,《孟子》也不敢教他看,我都是教他從《大學》先開始學起。自己這位老朋友整向自己學生推薦史記,左傳,這容易誤導初學者,讓他們以為孔子與司馬遷一般大。

    朱熹這話不僅批評呂祖謙,更是闡述了自己理學的精髓。

    先大學,再論語,孟子,四書學完了再學五經,最後才看史。

    從淺到深,由細入實,這是理學見功底的地方。

    所以理學主張循序漸進,若有讀書人讀史記這樣的書,被老師看見了,會直接拿書敲腦袋責問,四書讀透了嗎?五經讀透了嗎?沒有讀透,你讀什麽史書?

    就好比現在家長你一句,功課都沒作完,看什麽課外書?

    但反過來,儒家對於子的培養,都是經史兼讀。

    擔任過日講官的林延潮知道,每日日講,一名講官教經,一名講官教史,因為這是帝王之學。

    為什麽普通人無法接受這等教育?一來沒人指引,僅看史籍記得人物,地名,故事,不知道他講了什麽。二就是容易學壞,很多人忠臣不學,去學奸臣。三就是要將經義糅合進史籍講讀是件很難的事,這不是一般老師能辦到的。民間的老師能通經就不錯了。

    所以朝廷裏就認為理學更切乎平民教育,而經世致用則在精英教育。

    這才是理學的初衷所在,也是理學能發揚光大的原因,做不了經世致用的人才,但至少是個好人,普通老百姓如此也就夠了,這是真正的走群眾路線。

    但到了明朝,這一點卻歪了。

    很多讀書人隻抱於經義,而不知史學,甚至摒棄史學。如趙用賢,季道統這樣的飽學之士,都認為隻要讀通四書五經就夠了。

    甚至季道統連思辨都拋棄了,理學不是心學,根基在於'格物致知'。

    用心學,禪學頓悟的方法,對外卻稱自己是理學,裏不裏,外不外,兩邊的精髓都沒有得到。

    林延潮的一句譏諷,令季道統很不高興。

    什麽我教你啊?沒錯,你林延潮是三元及第,但我好歹也是庶常,你也不能這麽看不起人吧。

    季道統道:“還請林學士解釋如何從史籍中思辨?如何不誤入歧途。”

    林延潮道:“好,那麽請問季兄讀史記嗎?”

    季道統雖為庶常,但有心於日講官,身為日講官一定要經史兼顧,如此才能講授帝王之學,所以對於史記他是有涉獵的。

    季道統負氣道:“當然讀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