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主持廷議(1/5)

作者:幸福來敲門字數:21722更新時間:2020-05-11 16:42:32

    沈一貫這幾日心情不太好。

    原因在於他與兒子沈泰鴻又鬧矛盾了。

    矛盾的原因,在於沈泰鴻的選官。

    要知道沈泰鴻最後以會試第七,殿試第十一,也就是二甲第八名取中進士。

    二甲第八名在選官中可以獲得一個很好的位置。沈一貫原本是想讓沈泰鴻去館選,成為一名清貴翰林院的。

    但是沈泰鴻卻打算外放,因此父子再度失和。

    曆史上沈一貫為了讓自己兒子沈泰鴻不中進士,他故意騙兒子先蔭官中書舍人,沈泰鴻答允了,因為這個官職進可以考進士,退可以做官。

    哪知沈一貫轉而向子請求讓沈泰鴻蔭官為尚寶司丞。

    尚寶司司丞為正六品,為不經科舉而蔭官的最高職位,一般是宰相兒子才有的待遇。但是出任尚寶司丞後,就等於是正式做官了,不能參加會試了。

    沈泰鴻得知中了他爹的‘奸計’後大怒,至此父子反目。

    連親兒子都如此算計,可知東林黨對沈一貫的抹黑,不是沒來由的。

    但如今林延潮取中沈泰鴻,因林沈二人不和,百官皆知。所以就算沈泰鴻高中,也沒有人議論,反而認為沈泰鴻是憑真才實學,不過這也是實情。

    沈一貫解決了這大難題,於是一改初衷,坐二望一,打算順勢推兒子進翰林院,結果被沈泰鴻給拒絕。

    這日父子二人對坐堂上。

    沈一貫苦心婆心對細細勸。

    哪知沈泰鴻倔強道:“爹爹,叔祖父平生作詩七千首,在胡少保幕下時曾與徐渭並稱,但可惜沒有做官,隻是被稱作布衣詩人。”

    “你當初反對我做官,與祖父一般逍遙山水何嚐不好,而今卻勸我去為清貴翰林,為何出爾反爾如此之快也。”

    沈一貫一點也不著急道:“你休聽林侯官之言,為了事功二字,執意要外放州縣。”

    “你需知棄翰林從地方官開始仕途,可是從清流至濁流,於你將來,與我沈家名聲有何好處呢?”

    沈泰鴻道:“爹爹,你外放是濁流,但恩師不也曾被貶為歸德同知,因政績重回中樞,還如今淮督李三才,也是下第一流的人物,他也是外官出身,以事功名聞下。卻沒有聽外人拿著他出身濁流二字。”

    沈一貫聽沈泰鴻當著他麵稱林延潮為恩師,不由慍怒。

    但沈一貫是不輕易發火的人,還是耐心道:“地君親師,難道為父的話於你還不如林侯官分量?為父是不會害你,入為翰林,是走大道,以後仕途不知會順多少,但出為地方,則入狹路,是荊棘遍地困難重重。我這番苦口婆心,隻盼你能明白為父的心意。”

    沈泰鴻遙遙一拱手道:“皇上用恩師為輔臣,即是要行變法,這已是大勢所趨。恩師居政本之地,將來必以事功風行下,如今讀書人有哪個不讀陳,葉之書,不務王,張二相之學!”

    “我去地方,務得政績,正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再如何也比在翰苑琢磨尋章摘句的文章,尋思如何入貴人法眼好……爹,你可知外頭的讀書都稱你相業平常,入閣以來無所事事,兒也不甘走如此之路。”

    沈一貫搖了搖頭道:“尋章摘句有何不好,寫一手好文章,對於大多數做官的人而言,這才是一條青雲之路。”

    “但事功不同,事功是會做錯事的,就算做對事也會得罪人,但文章被罵卻無所謂,萬一寫得好,就算卿相也是可期。相業平常又有何不好,那是太平宰相。”

    沈泰鴻道:“爹,正是如此我才不可為翰林,如今與以往不同。若下讀書人各個去舞文弄墨,國家如何有救?”

    沈一貫長歎道:“你若真以為事功變法,就能救這社稷下,那你就去為之,為父絕不攔著你。”

    “但切記不要與林侯官走得太近?”

    沈泰鴻一愣。

    沈一貫言道:“林侯官欲行變法在於君臣共治,但君臣共治就要君臣一心上,就如同當時神宗皇帝用王安石變法一般,得君方可行道。但林侯官之恩寵又豈如王安石,強行變法必遭其禍,你雖是他的門生,但不要與他走得太近,否則為父也救不了你。”

    沈泰鴻認為沈一貫已是太老朽,與林延潮見識差地別,於是道:“孩兒知道了,既爹不反對,我就走了。”

    完沈泰鴻大步離去,沈一貫則坐在堂中細思。

    雖沒有勸成沈泰鴻,沈一貫卻沒有多少失望之色。

    沈一貫回到臥房裏,管家給他遞來帖子,但見帖子上都是外官來拜會的帖子。

    他眼下已是三輔,僅屈於趙誌皋,林延潮之下,督撫來京都要見他,每次最少一千兩銀子的見麵禮。

    沈一貫卻是不願收,他常以‘居官不言貧’來告誡子孫家人,除了曆史上不讓沈泰鴻中進士,沈一貫之堂弟沈一中,官至山東左參政。沈一貫入閣後,也勸他致仕在家,以為避嫌。

    這些都是沈一貫為官謹慎心的地方。

    除了謹慎心外,沈一貫特別注重與子關係,他為政以‘虛極無為理家理國之道’的主張一以貫之,這點他與鄉黨,門生多次談及。

    何為‘虛極無為理家理國之道’,白了在於順勢而為,在政治上‘得君行道’,以輔助的身份打滿全場。

    這法看似不作為,但以明朝政治而言這是對的。

    張居正,王家屏,張位等宰相都是太有自己的主張,最後不為子所容。反似申時行,趙誌皋行柔道仕君,盡管被人罵,可是宦途還算從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