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主持廷議(2/5)

作者:幸福來敲門字數:21722更新時間:2020-05-11 16:42:32

    也因為這一點,顧憲成,高攀龍為主的東林黨一直批評沈一貫阿上,並不屑於其為人。

    沈一貫當年為講官時除了講‘高宗諒蔭’外,還多次寫詩感激子賞賜雲雲,其馬屁作品之多堪為扈從講官之冠,而且他如其叔父沈明臣一般,文采都很好,正如他告誡沈泰鴻,做官最重要是寫一手好文章。

    不過沈一貫巴結歸巴結,對於做官卻另有考量。當時申時行被百官攻訐時,他卻在浙江老鄉隱居,拒絕了申時行要他出山建議。

    與同僚詩文應答中,他雖不諱言自己憧憬宰相地位,但也擔心名利之患,怕最後難以善終。最後到了出山的時候,沈一貫也不些為國為民,蒼生奈何的豪語,隻是‘以畢吾平生之誌’。

    這就是沈一貫。

    這一日沈一貫進宮。

    現在文淵閣裏首輔趙誌皋三日來一趟。其餘兩日都是由他的心腹在閣傳達他的意思。

    所以林延潮與沈一貫商量了一下,盡量將重要的事放在趙誌皋到閣那日商議,平日處理事。若實在有為難的,就派人以書信的方式告訴在家的趙誌皋。

    這與當初張位在時,又是不同。

    因為趙誌皋年邁多病,張位很多事就不知會,甚至日益怠慢,於是漸漸就取代了首輔,也引起了趙誌皋的顧慮。

    沈一貫深知趙誌皋雖表麵上看起沒脾氣,可是是人就不可能真沒脾氣。

    張位與吏部相互彈劾,之後有了妖書案。

    當時張位為次輔,若他因妖書案而罷,林延潮很可能從三輔晉為首輔,此事無疑觸子之忌。故而這是張位敢以妖書案向子要挾的底氣,從而定下策立太子之功。

    而就在這時首輔趙誌皋久病後突然回閣主政,張位被殺了一個措手不及。子,張位都以為趙誌皋真的老邁體弱,無法理政,哪知人家竟露了這麽一手。

    正是有了趙誌皋回朝主政的底氣,子這才罷了張位,並用妖書案對皇長子進行針對。隻是出乎意料的是,林延潮沒有著急上位而對張位落井下石,反而在子麵前力挺,保住了張位,也保住了皇長子。

    (另一個時空上,楊鎬蔚山之戰,並沒有如丁應泰所奏的那樣損失慘重。但楊鎬敗戰被丁應泰大肆渲染,並牽扯到張位,言張位收受楊鎬的賄賂,而這時一直告病在家的趙誌皋突然回閣,張位被罷)。

    這件事給沈一貫最大的感受就是大臣千萬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冒險與子叫板,得君行道才是王道。

    沈一貫進宮沒有去文淵閣,而是去闕左門參與九卿廷議。

    闕左門上首擺著三張椅子,左右擺著九張。分別是三位閣臣,六部九卿的位子。

    沈一貫至時,次輔林延潮早已到了。

    但見林延潮正與禮部尚書於慎行,兵部尚書石星二人閑聊,至於刑部尚書蕭大亨,都察院左都禦史溫純,戶部尚書楊俊民皆坐旁微微笑著。

    而工部尚書徐作,通政使林材,大理寺卿吳定人微言輕,坐在一旁。順便一句,前通政使田蕙致仕後,林材升為通政使。

    現在唯有吏部尚書李戴,首輔趙誌皋未至。

    見到沈一貫,於慎行,石星都是起身行禮,眾人繼續相聊。

    如此場合,石星都喜高談闊論。他素來喜歡他人吹捧,特別還身兼平寧夏,援朝平倭之功,在廷議常用詞鋒折服別人,不過眾大臣對石星多是口服心不服。

    這一次吏部尚書蔡國珍被罷後,廷推代者七人,石星因功列在第一人,可謂眾望所歸,但子反而用了排名最後的原南京工部尚書李戴為吏部尚書。

    石星因此大怒,上疏請辭,子又是不準。

    石星道:“沈閣老來得正好,吾方才讀了王樸的平邊策,此乃堪比隆中對的至文。”

    沈一貫請教道:“願聞大司馬高見。”

    石星道:“這平邊策,為周宋一統下之策,歸其原因可稱作內修政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這十二個字,雖未收服幽雲十六州,但仍不失為良策。”

    沈一貫言道:“大司馬所言,令仆略有所思,古稱官司最要者,惟宰相,宰相與子最親,是衛下大機括。”

    “宰相之下為大臣,大臣於廟堂上與皇帝朝夕相處,就如這獻平邊策的王樸一般,雖無種種可明見之事功,但所為皆關國計民生,皆為社稷慮也。”

    沈一貫完,卻見眾大臣不敢亂附和。

    石星出聲道:“沈閣老高見,推行事功新政需順應人心,近來本部堂從朝野聽到不少閑言,朝廷要變周為商,易周之義禮,複商之通利,這等荒謬之言,不知從何所出。”

    儒家是由周禮而來。而商朝又稱大邑商,有等法商人就是由商朝遺民而來。這是朝野中反對事功學的人新編排出的法,不僅如此,反對的言論在坊間其實有很多。

    廷議前的閑聊,看似平淡,但句句都在交鋒。

    林延潮而今雖至次輔,但石星仍時而不賣他麵子。林延潮也不好與他翻臉,畢竟當初自己出任內閣大學士,石星也有舉薦。畢竟石星資曆高,自己拜禮部尚書時,他早已是兵部尚書。

    但林延潮也不是打不還手的人。他笑了笑道:“昔周武王於孟津會盟八百諸侯,諸侯皆道:“紂可伐矣。”然而武王卻道:“爾未知命。””

    “於是周武王領兵複歸。之後紂王殺比幹,囚箕子,武王依文王遺命‘時至勿疑’領兵滅商。何為時?何為命?”

    “這時與命就是人心,人心至,則時至勢至,推行變法新政不是逆人意而為之,而是百姓所願,生民所望,故水到渠成,順勢而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