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70章 曆史人物的出處(2/4)

作者:龍城狼騎字數:12048更新時間:2019-03-09 14:09:08

    而《春秋》本身則不是曆史學著作,乃是可貴的史料著作,因而對於研究先秦曆史、尤其對於研究儒家學以及孔子思想意義重大。因此,從史料學的角度利用《春秋》不僅符合《春秋》性質的本來,而且比將它視為“斷爛朝報”的曆史學著作更具價值。先秦諸子著作無一屬於史學著作,卻都是今人研究古史所必需的史料,《春秋》的史實和大義因“三傳”而明,這實在是它的特點和優勢所在。

    與之相反的是,《左傳》是信史。晉武帝鹹寧五年,杜預看到了汲塚竹書新現,談到有《竹書紀年》,“諸所記多與《左傳》符同。”人們認為“杜預從他的研究出,讀了當時新出土的《紀年》,加以比較,證明了《左傳》的正確性。”

    而在這裏,就提到了《竹書紀年》一書,從杜預或者其他人的言論裏,不難看出一個觀點,就是認為《竹書紀年》的精確度還在《春秋》或是《左傳》等之上。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亦稱《汲塚紀年》,被盜墓者不準所現的編年體史書。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應為魏襄王)的墓裏。《竹書紀年》記錄了從夏朝到魏襄王之間的重要曆史事件,對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竹書紀年又與近年長沙馬王堆漢初古墓所出古書近似,而竹書紀年的諸多記載也同甲骨文、青銅銘文、秦簡、《係年》相類,可見其史料價值。

    竹書紀年早在漢代時就已經散佚。79年的西晉,一個位於今日河南省的魏王墓被盜挖,盜墓者被捕之餘,亦同時讓墓裏的大批竹簡出土。當時國家對這件事情非常重視,晉武帝命令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負責翻譯竹簡。

    竹簡長度為古尺二尺四寸,每簡四十字,凡十三篇,起於黃帝,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期間又遇上八王之亂等多次政治紛擾,秘書丞衛恒在從事“考正”時際被殺,使整理的進度大受打擊,由衛恒的好友佐著作郎束皙續成。最後負責官員把史書紀錄的部份整理好,並將之命名為《竹書紀年》。《竹書紀年》多記晉國與魏國之事,一般將此書看成是魏國的史書。

    由於《史記》采用紀傳體來記述事件,竹書紀年的出現,可以從另一角度審視史記內容,如“夏啟殺伯益”、“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曆”、“共伯和幹王位”,與史書有極大差異。

    如“(殷)祖乙勝即位﹐是為中宗”,與《史記·殷本紀》等以中宗為太戊不同,但與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稱謂卻完全相合,可見竹書紀年的史料價值甚高。

    所以,《竹書紀年》對史學界的震撼,在於它所紀錄的史料與《史記》所描述的不單隻內容不同,而且價值取向相異。竹書紀年描述了從夏朝到戰國時期曆代所生的血腥政變和軍事衝突,根據《史記》所記載,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年後,伊尹見太甲改過自新,便鄭重的將國家交給他。太甲複位後,沉痛接受教訓,成為了一個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聖君。不過,《竹書紀年》對此卻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後,自立為王,7年後,太甲潛回殺掉篡位的伊尹,並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