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76章 士人、外戚、宦官(1/4)

作者:龍城狼騎字數:11892更新時間:2019-03-09 14:09:09

    “不過,話回來,不知道幾位先生有沒有開始講述您身後大漢的變化?”鮑鴻笑著道。

    “哦?將軍要問的是什麽方麵?”霍光聞言,也是笑著接口道。

    “咱們這裏都是自己人,我也不虛言偽裝,就如今士人、外戚、宦官爭鬥不休的問題。究竟該如何才能構建出穩定的政治製度呢?”鮑鴻笑著甩出了一個無解的難題,看看這個被係統認定政治1的家夥怎麽看。

    為什麽是無解難題呢?因為這是曆代皇帝都思考的問題,要是能解決這個問題,國家中央士人、外戚、宦官一條心,那麽國家延綿萬世也不是不可能的。

    士人倒不用多,所謂士農工商,古代所謂四民,指讀書的、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

    “士”的階層很早就出現了。西周、春秋時代,士,在政治上居於卿大夫與庶民之間,處於貴族的最低層,幾與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於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舉;在經濟上,士有一定數量的“食田”,祿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勞而食;在文化上,士受過禮、樂、射、禦、書、數等多種教育。他們的社會職業因而是多樣化的,或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或在子、諸侯的宮廷和基層行政機構中擔任一般職事官。

    春秋中後期,士作為一個社會等級逐步解體。由於禮崩樂壞、宗法製鬆弛以至於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藝”知識,已經一無所有;另一方麵,士在失去地位的同時,也擺脫了宗法製的束縛,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

    而大國爭霸的政治需要,使得各諸侯國爭相「尚賢」、「使能」,從而刺激了社會對智能、知識的需求急劇增長;以傳播文化與政治知識為主的私學在這一時期大量湧現,不僅培養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爭輕重尊卑貴賤,而爭於道」的文化理念。種種曆史機緣的遇合,促成了士人的崛起。

    到了現在,士人並不作為一個階級而存在了。而是專指讀書人,也可以是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統稱。他們學習知識,傳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學術上循道,周旋於道與王之間。他們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士人是古代中國才有的一種特殊身份,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一個精英社會群體。

    掌握了政治、文化、學術等等,自然免不了介入政治。

    著名的士大夫的稱謂就是指的是士人與官僚的合二為一。從士人到士大夫,顯示了士人介入政治,進入政治中心地帶的曆史動向。

    起漢朝,外戚自然免不了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秦統一中國後,秦王政自認為“德高三皇,功蓋五帝“,因而取兩者之尊稱“皇帝“,並由此確立整套與皇帝相關的製度,其中皇位繼承製度是其中最重要的製度之一,為了萬世一係地將自己的寶座傳給自己的子孫,以“奉宗廟之重,終無窮之祚“,自稱始皇帝,以期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也。秦雖曆二世而亡,但秦始皇開創的皇位繼承製度卻保留下來,到東漢時已日臻完善。這種皇位繼承製度,使儲君的範圍集中在當今皇帝的子嗣當中,選擇餘地較,一旦皇帝早逝,出現幼帝即位的概率就極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