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87章 君民問題 聯軍矛盾(2/4)

作者:龍城狼騎字數:11686更新時間:2019-03-09 14:09:12

    先,統治者必須想到人民,為了人民,關心人民的利益。孟子曾:“民事不可緩也。”,針對苛政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他呼籲統治者要“救民於水火之中”。要求統治者實行“德治”、“仁政”,慎刑罰,薄賦斂,處理君民關係要做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甚至認為“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暴君汙吏欺榨百姓,在儒家思想中是不承認其政治地位的。

    其次,命即人命,人民的意誌便是統治者合法性的唯一依據。人民有權選擇他們喜歡的君主。比如齊宣王攻打燕國,獲勝後問孟子是否應該吞並這個鄰國。孟子把人民的意願和利益作為決定條件,他:“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這明統治者必須注意傾聽人們的意見,而不能任意妄為。

    第三,儒家認為民心向背決定統治者得失下,所以,統治者必須贏得民心,才能得到下。統治者不能使用武力來對付人民,應該愛民、護民,不以威攝來使人民畏懼。隻有人民自覺自願地支持,統治者才能有效地統治,國家也才能長治久安。正所謂“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作為統治者必須做到“足食、足兵、民信”,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民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儒家思想中一條重要的規律就是:“得民心者得下,失民心者失下。”因而“得人心”在統治策略中是遠比法律程序更為重要的因素。

    儒家的民本主義是一種相當理性而早熟的思維方式,但是這種早熟的文化,對於一個在很多方麵都不太成熟的民族來,人過早從神或自然的畏懼中解放出業來,結果有可能使人滋生出毫無節製的**。沒有外在權威的幹預和牽製,人有可能毫無顧忌地充當權威,爭權奪利。這樣從結局上並不能達到愛民的目的。另外“意即民意”的觀點雖然在理論上肯定了人民的意誌是統治者行使權力的依據,是不可忽視的政治因素。但是在封建社會,由於沒有民意的選舉製度,因而任何征服者都可以在殺人盈城之後自詡為“意”。國家大一統後,百姓也無自由選擇的可能,“民意”的表達便成了問題,統治者可以作這樣的循環論:即代表“意”者必成功,成功者便必然代表“意”;既然“意即民意”,他也就必然代表了“民意”,“民意”於是淪為可以強暴的對象。

    也就是,思想是具有先進性的,這一點沒有問題。但是思想的先進性不能徹底決定製度的先進性。

    這一點是任何思想家都會麵臨的問題。尤其是早期儒家的那些思想家,在這方麵構建思想理論的時候,把下人都認定為‘聖人’,把理論構建在人物道德水平達到一定階段基礎上,這就好比是空中閣樓,雖然在規劃之中看似金碧輝煌甚至是高聳入雲,實則不過是海市蜃樓,鏡花水月罷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