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06章 菩提偈 離間計(2/3)

作者:龍城狼騎字數:11466更新時間:2019-03-09 14:09:17

    不過,追究曆史真相這個事情不是鮑鴻研究的範圍,這裏要的卻是佛偈的內容。

    菩提偈意境高遠,可謂是達到了所謂‘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或者所謂的‘無無’之境。

    而這些終究是那些大神才能領會的玩意,旁人看來,也就是看得出你慧能意境深遠,很了不起,可是有什麽用呢?

    咱老百姓,就是普通人而已,並不是你所謂的佛陀、菩薩,沒有那樣高深的心境修為,數十年如一日,恒定不動。所謂慈悲為懷,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那種類型,自然不存在道心動搖,道心蒙塵的情況。

    所以對普通人而言,真正能夠付諸實踐的卻是神秀所的那段。而那一段卻是和曾子所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正是鮑鴻現在要關注的問題。

    不管怎麽,鮑鴻雖然沒達到心境永恒不動的地步,甚至都沒達到自己時常審視自身的程度,但是在有人提出來之後,卻還是會關注這個問題的。

    知錯能改,納諫如流那算是比較靠譜的了。怕就怕被人指出你沒用功,偷懶了,享樂了,反而惱羞成怒,氣急敗壞的。

    開言納諫可謂是少犯錯誤乃至是不犯錯誤的必要手段,人無完人,不可能有誰靠著自身的能力就不出現任何問題。開言是廣開言路,指盡量給下屬創造表意見的條件。納諫指接受規勸。多指君主接受臣下的規勸。開言納諫就是盡量給下屬創造表意見的條件並多接受他們的規勸。

    最著名的自然就是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太宗算是封建社會少有的善於納諫的君王。他非常讚同魏徵“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法。太宗主動要求臣下就政事得失表意見。魏徵就是以直言極諫而著名的大臣,有人統計過,魏徵在貞觀時期進諫多達二百餘次。太宗:“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反麵例子就是最終投身淚羅江的屈原了。屈原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國時最多有許多善於納諫的君王,《史記滑稽列傳》就記載了好幾個經典的案例。

    當然,話回來。諫言這個東西也是有好有壞的,弄的不好,諫言反而成了殺人於無形的流言、離間之言也不定。

    魏國大臣龐恭,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現在有個一人來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魏王道:“我不相信。“龐恭:“如果有第二個人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龐恭又:“如果有第三個人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龐恭就:“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隻怕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但是誹謗龐恭的人太多了,龐恭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