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18章 各種大神出場(2/4)

作者:龍城狼騎字數:11540更新時間:2019-03-09 14:09:20

    在法家方麵,賈誼可謂是師出名門,而且與6賈、叔孫通等人一樣,賈誼也非一個醇儒,尤其是為了解決漢朝中央政權與諸侯王之間的矛盾,法家的權勢法製思想也已被賈誼吸收到了其思想體係之中。賈誼認為:施仁義主要是對民而言的,對於當時擁有強大勢力並隨時可以反叛中央的諸侯王,單靠仁義恩成是不夠的,還必須依靠權勢法製,“仁義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製,此人主之斤斧也。勢已定、權已足矣,乃以仁義恩厚因而澤之,故德布而下有慕誌。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製,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刃不折則缺耳。”

    當然,這種看法其實頗有些現在人民為重,官吏是人民的公仆。所以對百姓講究仁政而對官員搞法製。當然不是百姓不需要遵紀守法,隻不過是百姓已經默認遵守法度了。

    另一方麵,還有道家黃老之學這個玩意不容忽視,畢竟在賈誼那會,文景二帝玩的就是黃老治國。

    賈誼在《道德》中借助於漢初非常流行的《老子》的學,試圖為儒家的道德論尋找一個宇宙觀的基礎,表現了漢儒自6賈以來自覺地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以充實儒家思想體係的新動向。

    賈誼認為,陰陽、地、人與萬物都由德生,而德由道生。道是宇宙萬物的最終本源,而德則是宇宙萬物的直接本源。德有六理:道、德、性、神、明、命;德有六美:有道、有仁、有義、有忠、有信、有密。

    賈誼試圖用《老子》的道德來為儒家的道德倫理提供依據,這種吸取道家的思想因素以為儒家的道德倫常進行形而上的哲學論證,為後來董仲舒全麵吸收道家學以重構儒家思想體係提供了可以參考的思想資料。

    縱觀賈誼一生,雖受讒遭貶,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政論和建議,文帝還是比較重視,大略是實行了的;賈誼在政治、經濟、國防以及社會風氣等方麵的進步主張,不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對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賈誼指出危害西漢王朝政治安定的要因素,是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們企圖叛亂的陰謀。他回顧曆史,列舉事實明分封諸侯王的害處。指出諸侯王的叛亂,並不取決於是疏是親,而是取決於“形勢”,取決於他們力量的強弱,從“形勢”來解釋諸侯王反叛與否。因此,賈誼得出的結論是:“疏者必危,親者必亂”。

    根據異姓諸侯王反叛的曆史教訓和同姓諸侯王必然反叛的危險,賈誼提出了兩個方麵的措施:其一曰定禮製,其二曰定地製。定禮製,就是針對諸侯王在禮製上的僭越,強調必須嚴格區分等級,使諸侯王嚴格按人臣之禮行事,從而維護子的最高威嚴。定地製即“割地定製”,根據“大都強者先反”的曆史教訓,賈誼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針:在原有的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諸侯,從而分散削弱他們的力量。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盡而止”,力量也就愈來愈削弱下去了,這就叫做“割地定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