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23章 陽明 子雲(1/3)

作者:龍城狼騎字數:11084更新時間:2019-03-09 14:09:21

    “亂入第五名武將,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儒術9 ”

    顧炎武本名絳,字忠清、寧人,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輾轉,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顧炎武學問淵博,於國家典製、郡邑掌故、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

    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著名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學、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後之功,成為開啟一代學術先路的傑出大師。他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6王心學作了清算,而且在性與道、理氣、道器、知行、理人欲諸多範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

    顧炎武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辟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終結了晚明空疏的學風,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

    顧炎武還提倡“利國富民”,並認為“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他大膽懷疑君權,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他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曆史學家錢穆稱其重實用而不尚空談,“能於政事諸端切實揮其利弊,可謂內聖外王體用兼備之學”。顧炎武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他所提出的“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意義和影響深遠。

    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鮑鴻也是略有耳聞,不過也僅僅局限於聞其名罷了。

    “亂入第六名武將,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陽明先生王守仁,儒術95 ”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6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進士,曆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禦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思想王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

    陽明先生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更是輝煌的一生,是一個成功者的軍事家,一個成功的政治家,更是一個成功的哲學家。

    這樣的人生,歸根究底,就是他在實踐自己的理論。

    明武宗正德三年,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次提出“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